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华科教授研究“丢垃圾”获大奖
发布日期:2017-12-08 09:11: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最近,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等机构评选出“2017十大最美环卫者”,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陈海滨教授因在垃圾分类上贡献突出而榜上有名。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走街串巷,直面脏臭的垃圾,采集了大量一手研究数据,提出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双轨策略”,这一成果被深圳、长沙、海口等城市用于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近日,陈海滨对楚天都市报记者打开话匣子,说起他和垃圾的那些事。

  大热天带学生翻垃圾桶

  61岁的陈海滨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新世纪来,他的主攻方向集中在生活垃圾分类及其收运处理。近几年,陈海滨更是走进街头巷尾、钻进胡同楼道,看市民怎么扔垃圾,环卫部门怎样收垃圾、运垃圾,而他带着学生在投放、收集、转运现场分拣、测量垃圾,大热天也要翻垃圾桶。陈海滨说:“我得观察垃圾桶怎么设置的,垃圾怎么丢的,怎么收运处理的。走在路上我常会驻足看看垃圾桶,看看桶外面是不是干净,桶里面丢了些啥。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些污渍,就会下意识地推测,刚才是不是有垃圾车从这里经过或停驻?附近是不是有垃圾处理场?”“搞垃圾分类研究,嫌脏怕臭是搞不成的。”陈海滨说。

  应优先推广“干湿分类”

  对老百姓来说,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基于多年的研究,陈海滨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垃圾分类的标准不宜定得太高,操作方法不宜太繁。对于居民区这个重点源头,分类管理的关键是“干湿分离”。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只要求将湿垃圾单独投放即可,接下来的工作就由专业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就好。

  在垃圾分类及相关领域,陈海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二十多项及规划设计与咨询研究项目一百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五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十余项。

  四处奔波宣讲垃圾分类

  让研究成果造福社会是陈海滨的追求。“我希望通过推广使用科学的垃圾分类方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真正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近年来,抱着自己的研究成果,陈海滨给政府官员们讲、给企业老总讲、给基层管理者、给居民区老头老太太讲……他在深圳、天津、南昌、海口等十多个城市举办大型讲座,宣传国家的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分类“双轨策略”。陈海滨还建议,政府应对两类人群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引导:一类是中小学生,他们思维单纯,接受好的行为习惯更为容易;二是公务员,他们对政府指令性执行度较好。“抓好这两类人群,就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办公室的日历上,他用彩色笔做上了一堆记号。“这是出差去北京、这是去上海、这是去海口,这是开会,还有讲座、实验试点。”他边翻边介绍着自己的行程:“去年飞了100次,有时候早上去,晚上回,因为第二天早上还有课哟。”

华科教授研究“丢垃圾”获大奖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