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小学化的“衔接班”就该当依法整治
发布日期:2017-09-27 08:27:00 来源:武汉晚报

  每年七八月份,有不少上幼儿园的孩子在中班结束时提前“毕业”,进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为期一年的“幼小衔接”培训。是沉住气继续让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在幼儿园里唱歌游戏,还是匆匆跟随“预备小学生”的步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已经坐不住了。

  学校里的“不务正业”,大概就两种:一是高校里的专业课趋冷、考研火爆;二是幼教中的提前毕业、培训疯狂。说起来都是“起跑线焦虑”闹的,人人都不晓得这“起跑线”划在哪里,却个个拼命补、拼命学,唯恐比别家的孩子少偷跑了一厘米。加上培训机构煽风点火,家长都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心理。

  “幼小衔接班”不是新事物,甚至在当下的教培市场还很有刚需。一方面,强调适应性训练,润滑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不偷不抢不犯罪,依法有偿教孩子知识,还有啥可说的呢?

  问题是,这种拼命灌输小学知识的“衔接班”,果真存在得有理有据?早在2012年3月,教育部就下发通知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比如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就利剑高悬,“幼儿园实行小学化教育或要求家长购买教辅材料,将降低其评估等级,处1万元罚款”。

  又比如,从本月起,天津市对全市幼儿园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其中的亮点在于,如果幼儿园教育内容与方法违背教育规律,有“小学化”倾向,将被“一票否决”,视为不合格。正规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已被明令禁止,市场化学前培训班就可以合情合理地李代桃僵了吗?

  当然,家长的焦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是代际固化的焦虑,二是知识难度的焦虑。可是,学前教育如此急功近利,合适吗?就像俗话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怕也就是尊重孩子当下的身心特点,因时施教、因材施教。

  谁也别指望一两句话就能解开家长的心结,更别指望顺势而下的教培市场主动契合教育规律。市场自治也是有边界的,教育秩序也是讲法治的,舆论上的“不可取”远不如法律上的“不可为”更有力。既然小学化的幼儿园能“一票否决”,那么,小学化的“幼小衔接班”是不是也到了需要整治的时候呢?

小学化的“衔接班”就该当依法整治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