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国旗下讲话,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场庄严而荣耀的仪式,更是一声声进取向上的号角。昨天,光谷(国际)外国语学校不拘一格将这一神圣的时刻交给了一位梦想成为“校园撒贝宁”的香港籍一年级新生。
香港籍娃娃
细数自己的小幸福
“大家早上好!我是一(1)班的张李浩然,今天能在国旗下讲话,我很兴奋!讲什么呢?说说我的心里话吧。”昨天上午,就读于光谷(国际)外国语学校的香港籍学生张李浩然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第一次用稚嫩的童音向全体师生吐露心声:
我出生在香港,妈妈本来打算把我送到香港去读书,可我第一次走进光谷外小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的老师亲切博学,这里的花草树木会舞蹈,这里的教室整洁明亮,这里的社团活动多得数不过来……我喜欢下围棋,喜欢弹钢琴,还有跆拳道,刚好这里都有。通过社团学习,我现在还喜欢上了悠扬的手风琴。能成为光谷外校的一名小学生,我觉得自己太幸福啦!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上看到了跟我们穿着同样校服的哥哥姐姐。明年我也想报名参加,希望能成为像撒贝宁叔叔一样的主持人。
听着小浩然细数着自己的小幸福和“小目标”,同学们的脸上也跟着漾起阳光和骄傲的笑容。
妈妈感慨
差点错过这种幸福的成长
“我们差点错过了这种幸福的成长。”浩然的妈妈李女士坦言,她和先生的老家在河南,最青春最美好的大学时光都是在武汉度过的。因工作需要,她前往香港进一步求学深造,申请读博过程中在香港生下了儿子。于是,浩然有了香港籍。生在香港,长在武汉,随着时光的流转,浩然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去哪儿上学令家人纠结不已。
“来香港上学吧!”李女士表示,有香港的朋友极力建议他们把浩然送往香港的学校。因受“人户分离”等政策所限,孩子在武汉上学遇到诸多难题,当时他们也考虑过干脆送孩子去香港念书。但内心还是有一个声音:孩子这么小,送他去香港求学合适吗?内地的基础教育还是很扎实的,让孩子多吸收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今年5月底,光谷(国际)外国语学校举行新生游园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女士和先生带浩然来参加游园。拼七彩板、玩烘焙、当小木匠……一个多小时以后,浩然举着一辆自己亲手做的木艺小汽车出来了,“妈妈,我喜欢这个学校,今天我觉得很开心!”也是在这一次游园过后,这所建校才三年的学校打动了李女士。“最吸引我的是‘三双’。一是‘双外语’,沉浸式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成为孩子们的‘准母语’,同时鼓励学生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语种;二是‘双轨制’,接轨中、高考体制,同时开设与国外大学对接的国际课程;三是‘双文凭’,到了高中阶段,采取国际化办学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规划,毕业时既可取得本校高中文凭,也可选读国际课程,获得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高中文凭。”
于是,李女士和先生商议过后作出决定:让儿子留在武汉,留在光谷外小。
让非内地籍学生
胸怀中国梦武汉情
“现有在读学生中,像小浩然一样港澳台籍乃至外籍的学生约占10%。这些学生将来可能会回到原籍,也可能会留在武汉,他们应该有他们的中国梦、武汉情。”光谷(国际)外国语学校校长徐涛说,该校覆盖小学至高中各个学阶,主要招收中国籍居民子女,现有在读学生300余人。融合中国传统教育与国际精英教育的精粹是学校建立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既提供优质的国内教育体系,同时采用国际教育课程,让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两年来,这一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港澳台籍学生入学。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不仅面向普通中小学生,也鼓励这群“小留学生”共同参与亲身感受,让源自五湖四海的思想与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