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高一时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
发布日期:2017-08-28 08:35: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昨日,《名师来了》第八期活动走进宜昌市的新华书店三峡书城,夷陵中学特级教师谢彬接受了楚天都市报教科部副主任、资深教育记者罗欣的采访。谢彬不仅是政治名师、当过21年班主任,还主编并出版教材《高中生涯规划》等,指导过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现场,百余位家长、学生认真听讲、发问;“课”后,家长们仍意犹未尽,他们团团围住谢彬老师,留电话、加微信,约定今后再向名师请教。

  在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看楚天”APP、楚天都市报头条号、楚天都市报企鹅号、斗鱼等平台上,昨日共有十多万名网友观看了此次活动的直播。

  职业规划应提前至高一
  关键词:专业优先、扬长避短

  一名十堰的学生,考上清华两年后退学,复读重考;一名新洲的学生,考上北大后一个月,决定退学复读……

  访谈一开始,谢彬就讲了这两个例子。他说,他注意到,两人都说,实在不喜欢就读的专业。“这名上北大的学生,分数够不上他心仪的专业,为了上名校,他将就选了他不喜欢的专业,后来越学越痛苦,不得不退学。”“学校优先就是一个‘面子工程’!”谢彬说,“某个专业好就业”也是一个伪命题。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面临学校优先、专业优先还是地方优先的选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专业优先。“哪怕学校差一点、城市差一点,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才忠于内心,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就。”

  那么,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专业呢?谢彬认为,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职业规划,而且做规划宜早不宜迟,提前到高一最好,这样可以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系统的指导。他建议,首先,学生要认识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有没有做相关工作的能力?性格合不合适?其次,学生要了解大学里的500多个专业和它们对应的职业方向;最后,家长和学生要做好系统性的规划并将它落实。

  谢彬特别强调,兴趣不等于能力——很多时候,“我喜欢”不代表“我能做好”。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访谈等,寻找未来的方向。“以前的教育可能更强调‘取长补短’,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扬长避短’。”

  记背不等于死记硬背
  关键词:发现天赋、愉快背诵

  谢彬说,每年都有一些更适合学文科的学生选择了理科,就是因为害怕背东西。

  谢彬认为,这是对记背的“妖魔化”。“记忆本应该是愉快的事,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记忆天赋。”他说,女人特别容易记住第一次见面的人穿的衣服颜色,大妈看一遍广场舞就会跳,几十岁的人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烧的菜的味道……这都是记忆天赋,家长要去发现孩子的天赋,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天赋去记忆。

  记忆时,需要按自己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组合。谢彬以如何记宜昌行政区划为例,进行了介绍——按空间记忆来,往北是兴山、秭归,往西是五峰、长阳,往南是宜都、枝江,往东就是远安、当阳;按历史记忆法,屈原是秭归的,昭君是兴山的,关公是当阳的;还可以以长江为线索,分别记上游、中游、下游有哪些区、县。也就是用逻辑的线,串起很多知识点。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使用很多的“思维导图”。它包含四大要素:中心点、分支线、关键词、特殊图标。通过这种解构,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内地生上港校没那么难
  关键词:强化英语、主动融入

  谢彬本身也是优秀的家长。2006年,他的儿子从夷陵中学毕业,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儿子又考上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去了英国从事技术类工作。

  “从我儿子的经历来看,上港校并没有那么难。”谢彬说,儿子高考分数过了线,又通过了对方的视频面试。“目前有一些香港高校已经在内地建了分校,希望吸引更多内地学生去就读,未来读港校应该会更容易。”

  谢彬提醒,去港校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他建议,有意向的学生除了学好英语、锻炼独立性外,还要积极与当地文化对话,融入当地社会。“我儿子当时主动报班学习粤语,一有时间就去菜市场跟人交流。”

高一时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