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大学生拥抱社会、接受锻炼、积累经验、丰富阅历的“第三学期”。去年夏天,本报推出的《大学生暑期实践记》专栏,受到大学生朋友们的热烈追捧。又逢暑期,这一专栏在期待中再次出场,与大家分享大学生暑期实践的那些事儿。
民歌、民间故事、“社日”活动……这些民俗文化,一般都由当地的文化继承人和村民口口相传。今年暑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暑期实践队分成11支分队,前往麻城、恩施等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翻译方言麻城民歌
“一把扇子,颠颠,呦嘿哟,抖抖齐,呦嘿,这把扇子哟……”这首《十把扇子》是麻城长岭关村村民教队员们唱的民歌。交流过程中,传承人们还表演了《叫我唱歌我唱歌》、《毛主席的歌》等曲目。传承人舒谋菊表示,直至今日,她们还会在劳作之余哼唱。
这里的民歌有360调,用方言演唱,会唱的多为60-80岁的老人,由于没有系统的记录,濒临消失。队员们决定做整理记录工作。村民对于这件事非常支持,他们有的帮队员寻找会唱民歌的村民,有的主动为队员翻译较为难懂的方言歌词。“我的家人很支持我唱这些歌,但是子女们已不太愿意去学。”传承人丁花桥说。华师学生所做的工作,算是了了他的一个心结。
为社饭申遗作贡献
恩施金龙坝村保存了“社日”这一当地节日的重要习俗——社饭。90岁高龄的张成玉老人讲述了自己记忆中的“社饭”,土家人的过社是按农历干支来计算的,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节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始做社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尝,社日便成了团聚的盛会。
然而,这样的场景慢慢变成记忆。32岁的陈梅芳告诉调研队员,她不会做社饭,“我们十七八岁就外出打工,对这些(习俗)不是特别了解,不过我母亲偶尔会做(社饭)。”“将春天河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腊肠、腊肉干,花椒、野葱、野蒜等辅料掺合糯米蒸或焖制而成。”村民邓世美向队员们介绍“社饭”的制作过程。
队员们调研得知,恩施社饭在人们心中的仪式感正在逐渐衰弱,社饭申遗之路也十分艰难。负责老师孙正国认为,在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冲击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应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肩负起保护遗产的责任,为文化传承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