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爱心支教变“收费辅导”背后的隐忧
发布日期:2017-07-17 08:35:00 来源:湖北日报

  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参加的所谓“陕西爱心支教联盟”背后,是一家商业机构。

  爱心支教变成“农村辅导班”,受骗的不仅是数百名参与支教大学生,还有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爱心支教”沦为“收费辅导”,不仅损害了爱心支教公益活动的公信力,也暴露出了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的“副作用”。

  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支教,初衷显然是积极的、善意的。问题是,暑期农村学校也放了假,这期间大学生去支教,其实增加了农村孩子的学业负担。暑期支教实质上是补习或辅导,无论是否收费,都打了“禁补令”的擦边球,更给“收费辅导”可趁之机。特别是,寒暑假支教其实都是短期支教,针对短期支教,社会上质疑声不断。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不容乐观: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但就是很难联系到愿意接受的学校。有乡村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农村孩子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因此有人质疑:“这群塔尖上闪耀的麦芒,在短短时间里,能给乡村的孩子们带去什么?”认为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是一场“乡村假期旅行运动”,让农村孩子“被支教”,有的乡村学校疲于应付又不好意思拒绝。

  大学生短期支教,应科学规划,谨慎为之,不要一窝蜂地搞成运动式。此外,支教骗局能够如此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忽悠了几百名大学生,还让大学生跟农村家长说他们都是“985”和“211”高校的学生,这个明显的骗局也说明了主管部门缺乏对支教活动的监管和规范。

  大学生参与义务支教的热情和爱心可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促进公益支教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性,让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爱心支教变“收费辅导”背后的隐忧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