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各高校的数百位大学生摄影爱好者们慕名而来,他们在观看展览作品后,就自己对摄影的疑惑和思考,与长江日报十位摄影记者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记者为拍一个镜头久久趴在地上
展览现场,不少爱好摄影的同学们普遍关心一个问题:如何成为摄影记者?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解答,摄影记者中有的曾是美术老师,有的曾在武钢工作,大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颗对摄影执着的心。当有同学提到“在拍摄中,技巧和情感哪个更重要”时,摄影记者郭良朔表示,在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他会情感优先。“展览里有些作品画面有些凌乱,但当你看第一眼时,它带给你的是心灵的感受和共鸣,你先关注的不是它的角度或构图。”
此外,现场其他摄影记者也和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对新闻摄影的理解。记者彭年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需要有一颗能够洞察世间百态的敏感的心,还需要有一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场发现新闻的眼。而记者胡冬冬表示,一位摄影名家的话对他影响颇深:“因为单纯,摄影容易进入,却难以专精,须磨炼各种技术,还需通达全人格之道。”而他也在为此努力。
武汉工程大学老师梅小辉专程带了6位爱好摄影的学生,一同前来观展。梅小辉说,因为他是负责学校宣传工作,与摄影记者们有过接触,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记者去学校采访,为了拍一张好图,趴在地上拍了很长时间,让他很感动。“我想带学生来感受一下记者们对工作的激情和专注。现在的孩子们爱拍照,但照片背后缺乏思考,我希望他们和一流的摄影记者交流一下,学会多思考。”
拍出好照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作品《悲情游轮》前,武汉六中高三学生许一格看得入神。许一格说,他对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很熟悉,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读《长江日报》,每天看长江日报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学习之余,许一格也喜欢用手机四处拍照,而摄影记者们关注的题材和角度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说,“拍出好照片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文化底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正处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摄影哥哥们的敬业精神,给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活动现场,每一位参观者都收到一份纪念品——由十位青年摄影记者的作品制作而成的明信片。许一格拿到明信片后爱不释手。巧合的是,展览的第二天正好是许一格的18岁生日,而母亲赵月霞将这次展览作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本明信片也成为许一格的第一份成人礼物。“我想带他来感受一下摄影记者们的激情和专业,向这些年轻的榜样们学习。”
“翻拍照片”刷爆大学生朋友圈
展览当天共吸引了300多位大学生前来参观,同学们纷纷翻拍自己钟爱的作品在网上分享。“朋友圈被前辈们的作品刷屏了,很多人点赞转发,光我那条分享展览现场的帖子就近30人点赞。”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艺系学生胡港说。
而来自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的贺剑虎还玩起了直播,他用手机向观众展示参展作品,并介绍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直播刚开通十分钟,就吸引了700多位网友在线观看。
“摄影记者为了一张好照片,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贺剑虎表示,他在展览中看到不少作品背后的故事,感触颇深,而他也想把摄影记者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