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赛事里,在“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上,在项目答辩评委席上,在投融资洽谈会上,来自高校、企业、创投风投机构的专家们与学子面对面,畅谈创新创业。
李培根:还需要“静的力量”
这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提出:“轰轰烈烈的力量和作用很大。但我们还需要一种力量——静的力量。需要静下来,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静,包括社会责任、信仰、善,以及踏踏实实地干。被学子们亲昵称为“根叔”的李培根,用国内外一些著名创业人士的故事来说明:有时他们创业并非因为投资回报率高,而是对于人类的未来深有裨益。不能以功利驱动创新。“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断超越自己和周围世界相互依托的存在,而‘静’能够使创新植根于存在的意思。”李培根举例说,乌克兰学生发明手语翻译手套,解决特殊人群需求;哥伦比亚学生设计充气式太阳能户外应急灯具,广泛应用于灾难救援。他寄语学子们应在创新创业中关注重大问题,并诗意地赠送两句唐诗:“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郎永淳:做一个“不安分”的人
大学本科读的是医学,后来却一脚踏进媒体圈子,当上了央视主播。此次出现在学子们面前的郎永淳,身份已经变换为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跨入钢铁电商行业。
“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直在跨界。”他说,自己人到中年,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时,选择了创新创业。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郎永淳,当学生时迎来了PC时代;90年代工作,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如今,又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加入找钢网后,谈起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哪些行业适合做B2B、钢铁电商行业的竞争,他分析得头头是道。最近,他正和我省高校学者联系,探讨能否通过激光打码实现钢铁产品追溯,能否运用遥感技术助力精准生产。
郎永淳很喜爱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朝如青丝暮成雪”。他认为,年轻人应该珍惜时光,勇敢地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王巨宏:让“微创新”日积月累
“有人和我开玩笑:‘微信很可怕,因为它占据了我的生活。’”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说,以前若说微信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大家不会相信,但现在成为现实。
她同时指出,像微信这样的重大创新,毕竟多年才会出现,我们要鼓励“微创新”。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风暴。有的“微创新”,或许引领潮流;日积月累,或许能出现另一个重大创新。
王巨宏认为,“互联网+”产学融合会产生巨大的助推力。她举例说,华中科大学子研发的“圈子集市”,3个月就实现了从0客户到100万客户的增长。她鼓励学子们:“把你们的创意念头变成全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