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城”建设全面发力 100个区校合作项目加速融合
发布日期:2016-09-04 09:26:00 来源:长江日报
专家>>>
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
产业转化方面的作用
在此前关于“大学之城”建设的研讨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乾坤提出,只有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协调互动,破除隐形壁垒,打破区校分割,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与高校,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学之城”。
具体来说,“大学之城”的建设,首先需要统筹布局,优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
其次,积极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作用,统筹规划高校周边特色街区、文化园、文化街等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三,在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应建立创业导师激励制度,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套政策,加大自主创业贷款补贴力度,并借助“创业者之家”“创业者公寓”等途径帮助解决初期创业者的生活困难。
此外,“大学之城”建设还应面向国际,推动中外合作大学的建设。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最终以合作大学为桥梁建设国际化之城。
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以所在学校为例,提供了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的一个范本——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华中科技大学在基础研究层,建立了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应用研究层,建立了三大研究中心;在产业化层,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公司。
未来,希望区校共同努力,打造吸引创新成果、创新企业落户的大科研平台,如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形成产业集群。
9月7日,“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来汉,将对话武汉“大学之城”。“这将是一次与‘大学之城’企业家及高校学子关于未来社会、未来科技的思想历险。”本次活动主办方、武汉光谷联合集团助理总裁姚华介绍。
随着武汉“大学之城”建设推进,给高校周边的创业场所带来全新景象。而随着今年以来洪山区100个区校合作项目清单的出炉,可以预见,未来区校企跨界合作的场所将越来越多。
按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十大计划”部署,“大学之城”建设,要打造创新生态圈,打破大学和城市“围墙”。明确要求洪山区在“区校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人才合作一体化”四个方面先行先试,建设“大学之城”示范区。
今年与37所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近一年来,洪山区政府与14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城区与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按照计划,今年洪山区将与辖区37所高校签订“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此将区校合作项目化、政策化、资金化、机制化,每年确定一批区校合作重点项目。
此前,14份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后,100项为高校“量身定制”的清单已迅速出炉。包括与不同高校合作的个性项目80个,其中产学研类24个、基础设施类29个、公共服务类27个。还包括20个共性项目。
每一个项目的内容都非常详细,包括项目具体状况,区校各自任务,牵头责任单位,本年度计划进度等,步骤细致,权责分明。
许多项目推进迅速——在洪山区政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公交集团三方通力合作下,连通13所高校的“校校通”公交开通,全线长21.7公里,覆盖了5个街道,市民来往于高校间,参观、游览、学习更为方便。
数月前,狮子山绿道还是一条“断头路”。去年,华中农大与洪山区共同修建环山绿道,投资约1000万元,借用校园现有道路串联整个狮子山,方便师生与居民、游客游览。
13所高校的博物馆、6所高校的图书馆已对市民分时段免费开放;“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把藏品带进社区;30所高校节目进社区演出30多场……高校“围墙”逐渐打开,居民与师生有了更多交流机会,高校与城区之间文化日益相融。
“城市合伙人”共建“环大学经济圈”
随着区校加速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大学之城”建设。数据显示,未来5年,武汉市仅在洪山一个区,便拥有“大学之城”相关的建设项目190多个,投资总额近4500亿元。
今年5月,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年轻创业者、杰出企业家在内的15位“洪山城市合伙人”在全市区级政府率先亮相。
他们的优势领域涵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借由“洪山城市合伙人”与大学的深度关联,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正在打造中。
5年后,洪山的“环大学经济圈”将显雏形,建成三大片区:
沿珞喻路大学之城核心区,建设理工智谷、武大珞珈创意产业园二期、华师文化街、722所科技创业孵化器、烽火创新谷等;
泛南湖大学之城示范区,建设融合智谷互联网产业园、推进武汉创意天地二期、提升南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环华中农大省现代农业科技博览产业园、启动环民大纺大的民族文化和国际时尚创意产业园区;
环黄家湖大学城拓展区,设置投资门槛,高标准建设青菱生态科技园,规划建设湖北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园。
未来,“环大学经济圈”将推进武大珞珈创意产业园二期建设
企业>>>
按市场规律
推动创新创业
光谷联合股份公司董事长黄立平表示,政府职能应从以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为社会管理与创新驱动并重,这要求政府首先解放思想。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按市场规律层层推进。同时做到宽容失败者。
校导网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晓锋作为年轻的创业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如同我管理企业,需要调动每个员工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源和支持,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价值一样,创新驱动的核心也在人才。而人才,恰恰是武汉之长,也是建设‘大学之城’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