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岳西县考察养蚕基地,收获多多。
在该县来榜镇,同学们立刻被眼前的场景吸引:成片的黑木耳棒上,黝黑的木耳探出一个个小脑袋,长势十分喜人,与周围绿色的桑林形成了色调上的反差。
据了解,当地农户以蚕桑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几乎家家种植桑树,每年春季修剪枝条,保持树干低矮粗壮,易于桑叶生长和采摘。剪下的桑枝有的被当成燃料烧掉,有的被直接丢弃。
桑枝营养全面,有没有办法变废为宝?答案是肯定的:用作种植黑木耳的培养基。经过研发,当地产出的桑枝黑木耳富含硒元素,品质好、产量高,市场供不应求。种植过程中不用施肥,也不用喷洒农药。而且,这种黑木耳性质偏温,体质偏寒的人也能放心食用。
除了黑木耳,当地还利用桑枝种植香菇、天麻等高品质作物。
在农户吴美华的指导下,社会实践团成员还参与了上山摘桑喂蚕的过程。采桑时,他们一开始有些笨拙,但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双手握住枝条顺着捋下桑叶,效率成倍增加。采下的桑叶不能直接使用,还要撒上蚕药,这样可以预防蚕宝宝生病。
探访过程中,来榜镇的桑农们反映,当地桑树容易患上白粉病。经仔细询问,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很快找出了病因:营养不足。他们建议,秋冬时节注意追肥,让桑树保持充足的营养,并及时清理残枝败叶,减少病害发生。桑农们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如果不是这次考察,我们还不知道生产过程中有这么多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知识,光学课本可不行,还要靠亲身实践。”曾彤同学说。
吴君同学也表示,虽然蚕桑业在我国历史悠久,但与现代科研有些脱节,“这次考察让我认识到,既要卷起袖子搞科研,还要挽起裤管下农田,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