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育才高中校长毛晓峰分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发布日期:2016-03-21 09:07:00 来源:长江日报

  “说到孩子,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倒苦水,有的说‘教育孩子心好累’,有的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家长们或许没有想过,教育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昨日上午,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嘉宾、育才高中校长毛晓峰,与400名家长分享他读《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的感受。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是教育专家小巫的作品,其中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尤其是对中国父母们急功近利心态的分析,让毛晓峰感触很深。 明年,毛晓峰的教龄就满30年了,他从无数孩子身上看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他也由此总结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更多的人生和快乐。
  孩子喜欢表演,家长不让她艺考

  最近,毛晓峰很为班里一个女生担心。女生的家长很重视教育,父亲从她初中起就自己买来数学教材,自学之后再辅导女儿。女儿现在到了高三,父亲的辅导很难起到效果,孩子的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按名次,女生在年级只能算中等偏下,可她很喜欢表演,高一时就选修了戏曲表演校本课,被老师们称赞“很有天赋”,鼓励她考表演专业。家长却不赞成:“我的孩子就是要参加高考上正儿八经的大学,走歪门邪道干什么?”

  女生不快乐,毛晓峰也替孩子感到难受。很多父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认为成功、成才的途径只有一条,可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模式,成功也不只有一个标准。他记得另一个学生,热爱播音主持,在播音主持专业考试中获得了5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前不久,毛晓峰又见到了他,他自信满满地告诉昔日恩师:“我的志向是要当记者,把非洲和欧洲都跑遍。”他散发出的自信和阳光,让毛晓峰很欣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到更多的人生和快乐。”毛晓峰希望,家长们不要用单一的标准要求孩子,要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小学时解不了的奥数题,上初中就能解了

  在毛晓峰眼里,正确的“人才观”,首要的就是不跟风、不急功近利,一切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每次看到周末去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毛晓峰就觉得他们真的可怜:有的孩子还很小,手指关节和肌肉还没发育好就去学钢琴,有的小学生被父母逼迫去参加外语启蒙班、数学奥赛班。“不是每个孩子都像李云迪那样热爱钢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提早接受枯燥的阿拉伯数字。”

  毛晓峰给家长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女儿小学四年级时,毛晓峰也送她去上奥数班。头两次课,老师每次都是一节课里讲几十道题,孩子学起来很吃力。第三节课,他也跟着一起去听,发现老师讲得很快,大部分孩子都没听懂,只好把老师讲的步骤都抄下来,回家再慢慢弄懂。作为数学老师,毛晓峰觉得小学奥数里的大部分内容,孩子到了初中学过方程就都能解决了。这节课后,他没有让女儿再上任何培优班,更关注她平时的学习和疑惑,抓住兴趣点启发。直到高考,女儿对数学都保持着热情,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40多分。

  对孩子的缺点,不要过分包容

  在毛晓峰30年教龄里,他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出在家长没有正视孩子的缺点上。“像不久前的北大学生弑母案件,就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不久前有家长跟毛晓峰诉苦:孩子在家像个“小霸王”一样不得了,他高兴了全家才能高兴,他不高兴了家里就鸡犬不宁。仔细了解后,毛晓峰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缺点过分包容——只要学习好,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常跟父母提“如果我考到第几名,就给我买个手机”之类的要求。家长也只想着孩子成绩上去就好,一直纵容,到现在几乎“管不住”孩子。

  另一种家长则对孩子百般挑剔,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缺点。毛晓峰认为,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但成年人不能坦然接受,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改正。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沉重的打击。

  毛晓峰告诉现场家长,缺点和优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张扬和骄横……家长们要做的,是要区分哪些缺点是涉及原则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成为一个阳光、知性、懂得感恩的人。


育才高中校长毛晓峰分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