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17考研万人公益讲座”,来自文都教育的八位全国考研辅导名师何凯文、汤家凤、蒋中挺、刘一男、任燕翔、谭剑波、余丙森、常成亲临现场,与考生零距离接触,倾囊相授2017考研各科知识点变化及专业院校选择方法,助力2017考研学子。
硕士研究生报考,前几年报考人数一度减少,但今年我省考生居然比去年增加了641人。对此,武汉文都学院副院长李萍说,增加的主要是往届生。她分析,现在许多单位特别是高校,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特别高,连三本院校都需要是博士,只有少数专业才放宽到硕士。为了谋求到更好的工作,许多人毕业后又不得不重拾课本,备战考研。
另外,现在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专业型硕士越来越吃香。以前,都是学术型一家独大,今年报考的考生中,其中报考学术型硕士人数为51460,比去年减少4529,报考专业型硕士人数为50989人,比去年增加5170人。她说,这主要是大家开始对专业型硕士不了解,担心没有学术型硕士“过硬”,现在,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型硕士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认可,报考人数自然就会上升。
政治
提升政治素养而非死记硬背
政治科目在研究生考试当中并非决定性的科目,却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考生自开始考研复习起,就应多倾听主流声音,关注时政变化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纪念日。在记忆知识点时,不要死记硬背,要从整体入手,多看少背,学会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书中的观点。
答题时一定要认清政治考试的“游戏规则”,不应在考卷上出现偏离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等不当言论。任燕翔老师特别强调,在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目时,切莫将重心放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上,而忽略政治分析,得不偿失。
英语
英语(一)和英语(二)不能“混搭”
近几年,专业硕士升温,意味着报考英语(二)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考生觉得英语(二)较英语(一)来说更为简单,单纯复习英语(二)把握不够,便将复习的中心放在英语(一)上,何凯文老师提醒现场学生,上述思路不可取。
英语(一)和英语(二)虽然都是考研英语科目,但在翻译、写作等考核重点上有一定区别。如果将二者“混搭”复习,就很有可能在考试中碰到从未接触过的题型。
数学
吃透教材再做题
考研数学是很多学生的弱项,部分考生在填报专业时都会刻意避开有数学的专业,汤家凤老师用自己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告诉学生,只要复习方法得当,复习时间足够,获取考研数学的高分其实并不难。
到了明年暑假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复习中心放在政治及专业课上,因此数学复习应从现在开始,为自己争取足够的复习周期,循序渐进。专家建议数学基础薄弱的考生,开始复习时一定要将基础教材通读,在熟记书中公式、结论后,再接触综合性复习资料,开始下一阶段的复习,这个周期持续至次年六月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