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课题研究,做论文答辩,这通常是大学生做的事。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这确是初二学生必须完成的功课。
“在初中阶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是学校近几年正在做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师生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昨天,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李茵校长在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该校《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策略研究》近日将结题。
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
近段时间是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二学生开题报告展示的日子。学生们个个兴奋得不得了。
为什么选个这题?怎么做课题?如何结题——学生们一个个争相上台,又放PPT,又是做宣讲,有模有样。
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余清香主任告诉记者,开题的前期工作在暑假就已经开始了,学生们之所以个个信心十足,是因为他们前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余清香主任告诉记者,学校此前在学生中进行了课题征集。“学生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方面,各提出一个自身感兴趣的上报到学校。学校再组织专家对这些问题审定,此后产生了100多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课题来做研究。”余清香主任介绍说。
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一个班的同学,自由组合产生课题小组,最少2人一组,最多5人一组。
“做课题,不仅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余清香说。
学生们组建团队,选定课题之后,就要选择导师。
“指导老师可以是校内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或是行业内的专家。很多专业领域的名家,大学里的博导都成了我们学生的导师。”余清香介绍说。
学生把课题做到了国外
记者手里拿到了这届学生研学表,上面记录了学生们的分组情况、课题名称和指导老师。
从中可以看到,学生们不仅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身边事,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民族文化、国际民生等大问题。学生们不仅把研究做到了学校和家庭、做到了高校实验室,甚至做到了美国的街头,做到了国际友人的家里。
仲彦冰同学和他的团队做的课题是《“跟风”培优对学生家长的影响调研》。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并对此进行分析。希望我们调研成果,能为学生培优进行科学评判。”
仲彦冰告诉记者,他在小升初时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跟风培优,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还有一个同学,听到有同学说哪个培优的地方好,他就跟去,四处辗转培优,成绩反而掉得更远了。我希望我们调研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黄宇瑄和她的团队调研的是眼下最热的社会话题——《独生子女对父母生二胎的看法与态度的研究》。
“现在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生育最后时期。我们将在初一至初三发放问卷,分析赞成不赞成的原因,采访典型事件的当事人,找到家庭教育对生二胎的影响,”黄宇瑄说。
张冰怡同学和她的团队利用在英国游学的机会,展开了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国电影在海外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探究》。“我们在国外影院基本看不到中国影片。英国人看到的《西游记》是日本人拍的,《花木兰》是美国人拍的。”张冰怡认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还需要改善传播渠道,该加大在国外普通民众中的推广,而不仅仅是迎合小众,在专业的电影节上走红毯、争小金人。
在众多选题中,阮辰璨和她的团队课题则有些冷——《祭祀的历史及消失原因探究》。“祭祀在中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现在学生所知不多,家庭运用也越来越少。我们希望编一本速查手册,帮助同学们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阮辰璨说。
课题引起市委书记关注
学生做课题,通常是一年左右的时间,结题需要答辩,由专家评审鉴定等级,并颁发相应证书。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
“每个等级都有一定比例。每年不合格的也有。不合格主要不看课题的水平成果,而是看学生在做课题过程中的参与度,做研究的态度等表现。”余清香说。
“通过几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对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越来越有信心。”李茵校长认为,只要有平台,学生创新的潜力就可以被发掘,能力就可得以体现。
2014年,该校6名初中生做的《六湖连通科研报告》在新加坡国际青少年水资源论坛上捧回铜奖。为了这个课题,学校邀请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作导师、联系湖北工业大学专家指导实验。学生查资料、实地探访、做实验,到写论文,花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笔记资料达300多页,厚得像一本书。
同样是2014年,该校3名女生花一年时间完成《武汉地铁调查报告》。3名女生通过亲身体验、查询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从乘客的角度感受地铁出行给武汉市带来的变化及不足之处,完成了这份报告。
3位女生的报告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关注并批示。武汉地铁集团开门纳谏,极为重视孩子们的这份调查报告,不仅亲自登门了解情况,还邀请3位初中生和她们的老师、同学一起参观武汉地铁并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