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给孩子上培优班?看看这群家长吧,他们已经开始让孩子课余时间参加“创客教育”了。“创客”,作为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特别称呼,现在已然成为很多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向。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指望孩子有天能成真正的“创客”,但看到孩子能融入团队、动手、动脑,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变得更成熟稳重、更有自信心,他们也就欣慰了。
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动手”
一周前,在武汉外校万松园校区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活动:当天下午,美国民间机器人创作研发组织的一名教练,在该校与20多名学生和家长分享美国小孩在机器人研发和制作上的心得。
看似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传递出的却是一个强烈信号:武汉部分学生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创客教育”,他们选择的“创客教育”模式,就是让孩子参加机器人研发制作大赛。
参加活动的多数是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其中一些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机器人。这一团体完全自发形成,费用自理,参加一场比赛费用不菲,有时候光报名费就是数万元。
据了解,武汉的这个创客教育团队目前主要实践地在外校万松园校区,他们每次报名,都带着固定的项目选题,利用报名时领取的相同的材料框架,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性能更优良的机器人。该团队已在国内和美国的相关比赛中多次获奖。
望子成“创客”非主要目的
一家长说,孩子以前性格内向,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参加机器人设计比赛后,几乎将全部课余时间投入进去,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史无前例,而且通过团队合作,个性完全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有些人经济条件好,除了报名参赛的费用,还主动承担了很多其他团队费用。之所以能够这样付出,是因为孩子对这个领域确实有兴趣”。
通过接触这个团队的多位学生,记者发现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成熟稳重且自信心更强。采访中,一位15岁的高中生展现了非凡的表达能力,而孩子的妈妈说,参加这个活动之前,他跟人说话都很害羞。
十多位参与创客教育的学生家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创客”,也并不是图参赛能得什么奖,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做有兴趣的事,让他们心智提升、得到锻炼、启发创新能力。
创客教育尚属起步阶段
目前,外国语学校万松园校区开设了专门的创客教育空间,为武汉目前创客教育的早期形式,成员约50名。多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说,真正形式上的创客教育,在自己任教的学校还没有。虽然如此,但这并不代表武汉没有“创客教育”。据了解,很多学校开设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其中一部分,就是创客教育早期形式,如航模制作兴趣班、生物研究兴趣班等,还有学校组织学生到创新型企业学习交流,也是一种形式。
一位资深小学教师坦言,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中,都开设有社会实践和试验课,但在各个阶段的升学中,对这些科目的成绩又不大被重视,也许这是影响创客教育开展的原因之一。他说,不少国家的升学考试,社会实践的成绩比重很大,甚至超过文化成绩,往往这些国家的创客教育,新颖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