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网站9日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高职院校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设立学分银行。
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诉求,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力补充为核心的职普互通机制。
征求意见稿还特别强调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一览表。
学分银行及其应用
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和学分管理机构。20世纪末,“学分银行”制度首先由韩国开创,接着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均进行了类似的尝试。目前,国际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该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分银行”虽各具特色,但基本上都是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通兑”的技术路线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国内一些地区也在这方面做出探索并取得经验。2008年初,上海市制定了“学分银行”的相关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在非普通学校教育范围内尝试。2008年底,上海市教委推出了《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方案》,在成人教育领域率先试点学分互认。随着方案的出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选取部分学科试点学分互认,并逐步将允许就读成人院校的学生转专业。
北京市总工会也推出了“学分银行计划”——以一线职工为主要培养对象,按照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利用产教结合办学模式整合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该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学分当量替换制度”,即把职工已获得的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通过一定的认证原则和程序,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学分。此举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对接,减少了重复学习,提高了学历效率。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逾40万人在上海学分银行开户。此外,重庆、南京、常州等地纷纷效仿,拟建学分银行面向本市市民开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