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以至于有人称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年”。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辜胜阻认为,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生计,更关系到人格尊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来自于经济结构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当前中国以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第二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经济结构,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对较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强;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需求旺盛,对综合素质较高但实践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吸纳能力不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呈现下降趋势。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辜胜阻说,从十七大报告“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到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鼓励大学生以创业成为应对就业难题的重大策略。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创业型经济的长远之计。首先,创业具有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而且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一人创业可以带动多人就业。调查表明,平均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8人。其次,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将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高校毕业生不仅能够成为成功的求职者,更能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再次,创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实现技术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容量和推动技术创新起了重要作用。
辜胜阻分析道,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我国创业机会丰富,个体创业意愿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个体又因为缺乏创业能力,把握不好创业机会,创业容易失败,而不得不放弃创业。大学生创业虽然具有年纪轻、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际网络缺乏、创业能力较弱等创业障碍,致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通过完善融资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利用就业压力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新的创业浪潮,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