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生命教育当少点应试教育 多点应急教育
发布日期:2013-05-14 08:00:00 来源:人民网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十堰在全市44所学校举办了一场10万多师生参演的大规模地震应急疏散救援综合演练,一所高校,43所中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地震逃生、自救演习等科目。分管领导成佳刚副市长谈到,多一次避震减灾演练就多一次自救经验,减灾自救生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4·20”芦山地震共造成193人遇难、25人失踪、1万余人受伤。尽管两次震灾烈度不同,可从这组数据对比上不难看出,地震虽然不可预测,但演练可以避震减灾。正是由于汶川特大地震过后,包括四川地震多发区在内的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避震减灾、火灾自救、应对气象灾害、规避次生灾害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加强了中小学生自救、逃生演练技能教育,有的地方还将这种教育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逃生演练,属于公民教育的基础性科目。这种科目在国外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往往比较成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江、河之间繁衍,自然条件优越,生活环境上佳,因而同别的民族和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到来,震醒了整个中华民族,人们开始居安思危,政府也加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训练,直到将抗灾自救、火场逃生等方面技能列入公民教育体系,从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在知识、技能、习惯等层面进行科普养成。

  目前,对于应急疏散演练、逃生技能培训的重视才刚刚起步,与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

  5月11日,广东发生了4名初中生牵手救落水同学5人全部溺亡的惨剧。这类案件表明孩子不懂遇险自救,凸显的是救生教育的短板。事实上,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在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和生存、生活有关的生命教育和养成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等诸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这批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体能差,心理素质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于是人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在校生被骗、被盗,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消息见诸报端,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像自缢、投毒、跳楼、投湖等等,其中既有中小学生,也不乏研究生,看了让人震惊和心痛。

  生存技能、生活能力的缺失,源自缺位的生命教育。防灾演练还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更重要的内容在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包容,乃至对动植物和整个自然界的爱护和敬畏。日前,河北省平山县两所幼儿园因争抢生源居然向孩子投毒致死,还有一些广为社会诟病的形形色色的虐童案,表明的是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教育领域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敬畏感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包容等思想,比如重人贵生,众生平、不杀生,就是在强调对生命的尊重;达然乐观、自强不息、珍惜时间就是在强调提高生命的宽度和质量,这些都属于尊重生命的观念。关于生命教育,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也是可资借鉴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只有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引进国外经验,将生命教育、生存体验、生活考验等科目纳入我们的公民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自救逃生,学会尊重生命,才能让孩子远离危险和灾难,最终将他们从应试教育的麻木中解救出来。

生命教育当少点应试教育 多点应急教育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