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的考生,走的并不是一条通向名校的捷径,兴趣、天分和勤奋才是‘催化剂’”“我们面试时,学生的印象分非常关键,形象真是其次”……4月30日,在本报与武汉珞珈传媒艺术学校联办的“湖北省第二届传媒艺术专业高考名师报告会”上,来自省考试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的专家们,为现场近千名学生和家长面授艺考技艺,令人大呼“解渴”。
艺考探路
传媒考生人数持续攀升
从2011年开始,我省的高考人数持续下降,非美术类传媒专业考生人数却逆势而上。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报考人数分别达到6000人、8000人和1万人,预计2014年人数会增至1.1万人。报告会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调研员罗金远教授说,由于录取计划有限,传媒专业竞争依旧激烈。
学习传媒并非升学捷径
罗金远表示,学习传媒专业首先要有兴趣和天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因为文化成绩上不去,而转投艺术,以为是条升学捷径,其实不然,“想想看,每天皱着眉头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
其次要有文化基础,罗金远说传媒专业是需要用语言、感情来表达的,表达的功底离不开个人的经历和积累,如果没有文化基础,展示就会成大问题。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要能吃苦、耐受住寂寞,“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想要突击、走捷径,一上台就会露马脚!”
非美术类大联考呼之欲出
从2011年起,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等6所三本独立学院采用校际联考,实行联考的6所独立学院招收非美术类本科专业,录取时专业成绩直接使用6校联考成绩,2013年实行校际联考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增至9所。
专家指出,作为高考大省,我省的非美类艺术联考呼之欲出。目前,非美术类本科专业考试,更多的是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
专家点津
主持看重气质和专业
白龙(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曾培养出罗京、李瑞英、海霞等央视知名主持人):
一个主持人代表的是一个电视台,甚至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在选才的时候,看重气质和专业两个大方面。
在气质特点上,我们偏爱考生的真诚、亲和力强、有爱心等内在品质,形象倒是其次的。比如两个考生面试,一个长相非常好,但很拘谨,另一个长相一般,但是大方开朗,我们肯定选择后者。
在专业特点方面,除了普通话要标准、重轻格式正确、在语言表达上要清晰、精彩外,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认识和专业的见解则是更大的挑战。
编导学会用镜头说话
李晨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广播电视编导是在用镜头语言说话,目前国内编导需求量非常大,就业相当不错。考试一般需要经过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主要考查文艺、艺术基础常识;复试则以面试为主,主要看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给报考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个醒,在准备面试时,不妨自己制作一个1分钟左右的小片子,比如剪播一条新闻,配上音,展示一下自己在广播电视上的基础,考官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对你提升印象。此外,学这门专业就必须放眼全球,关注热焦点话题,凡事要有自己的观点。
考生须合理自我定位
许龙才(博士、武汉珞珈传媒艺术学校校长):传媒专业考生应当对文化课进行自我定位。一般来说,高分考生(文化成绩450分以上)加上良好的专业课成绩,可冲击国内一类本科院校;中等生(文化成绩380分-450分),可冲一类保二类本科院校;低分生(300分以上的),则要立志保三类冲二类。
从2013年开始,湖北省实行艺术知分填志愿,将大大提高录取的机会,要正确填报高考志愿,须做到三了解,即了解所取得合格证院校的录取原则;了解自己取得院校合格证的排名;了解该院校近三年在我省招录的人数和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