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武汉九校学子共赴中南财大“科举赶考”
发布日期:2013-04-24 08:19: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伴着悠长深远的笛萧声,身着汉服的女子翩跹起舞,浅吟低唱,一曲《明月几时有》仿佛把观众带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宋朝。4月21日晚,第五届湖北省国学知识竞赛总决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落幕,来自武汉9所高校的国学爱好者,让现场师生感受到了“国学之美”。

  该竞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和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主办,共有省内的21所高校参加,经过海选、赛区初选、半决赛等层层选拔后,来自武汉的9支高校国学代表队共27人进入总决赛,参加最终的“科举考试”。

  模拟古代科举考试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比赛采取模拟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环节,前两环节累计得分最高的3支队伍直接晋级最后的“殿试”环节,剩下的6支队伍则进入“会试”环节,争夺参加“殿试”剩余的3个名额。最后6支队伍取得面见“皇上”的机会,参加“殿试”,决出胜负。

  记者现场看到,考试题目内容主要出自四大名著、《孙子兵法》、《道德经》和《论语》等名著,考验学生知识积累和国学认知水平。

  中南民族大学国学社负责人罗敏说:“为了参加这次国学比赛,我们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准备了,虽然准备时间长,但更多的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四大名著’也得烂熟于心才行。”

  “比赛还是蛮激烈的,题目不多,分数比值又高,选手稍不留神可就见不到‘皇上’了。”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一的郑同学告诉记者。

  最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夺得“状元”,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摘得“榜眼”。

  学生很少主动学国学

  “对于参赛者,这是一次很好地锻炼机会,因为参赛前的准备,会让他们对国学知识了解得更多、更深刻;但对于观众而言,虽然容易被感染,但如果同学们兴趣不大,也很难产生太大作用。”已经连续参加两次国学知识竞赛的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关茗说。

  记者就国学知识的认同度在现场随机采访了20名学生,结果显示,约有九成多学生觉得国学比赛很有意义,可以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为青春中国梦增添正能量。但同时也有八成同学表示,他们很少主动地看古书古籍,大多时候都是碰着了就看一看,最多也就听听古风歌曲;被问及是否会主动参加此类比赛,只有两成同学表示愿意试试,大多数人表示兴趣不大。“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确存在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衰落。随着国家日益开放,文化也日益多元化,相较于西方的‘普世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要想稳定,上下一致、逐步落实很重要。国学知识竞赛只是走向文化复兴的载体和形式的缩影,未来我们更需要通过开设公共课等多种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文献学家、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圆林说。

武汉九校学子共赴中南财大“科举赶考”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