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后的每个周末,武汉市的高校周边就成了交通拥堵的“重灾区”:先是华中师大、中南财经政法大、武汉理工大、地大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吸引了来自全国2万余名学生;9日,华中科技大学自主招生四省校考,来自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的3000多名考生参考;昨日的“三国杀”又有7000名考生“参战”。2003年我国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试点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热浪滚滚背后,我们似乎更应冷静看待。
思考一:为何11年不曾“破格”
“我1984年参加高考,数学和物理考了满分,英语考了6分,结果没大学可上。这成绩如果放在现在,是不是还要落榜?”昨日考场外,钟祥一中考生家长熊先生和记者聊起来,他的儿子和他一样有点偏科,“现在破格有多难我们知道,所以我不指望孩子能通过考试,只希望他多一次练兵的机会。”
2009年,我省高考生周海洋以《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获得作文满分,被称为“最牛”高考生,但由于他的高考总分只有370分,尽管“有才”,也只能被高职高专录取。2010年,陕西考生、“国学小生”孙见坤因为高考分数不及一本线,无缘复旦。
每每此时,“自主招生”与“破格录取”都会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但风波平息后,高招改革的步伐仍举步维艰。记者从省招办获悉,自主招生11年来,我省高招未出现一例“降分破格录取”的。尽管按照教育部的精神,重点高校面对极为优秀的人才,可以降至一本线下录取,但全国没有一所高校迈出这一步。
昨日,我省高考研究专家张才生接受采访时表示,11年时间自主招生没有在学校、学生双向自主选择上有作为,只是彻底成为重要的高考加分工具。他认为,自主招生主要是高校为了选拔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有专长、特长的考生,选拔的考生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点。各学校特点不一,“北约”“华约”20所学校联合选拔,自然难以做到“个性”化选拔。
“事实上,大众对自主招生与破格录取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理,主要还是对公平不放心。”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人们一方面对“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憧憬,另一方面又害怕被不公“暗算”,其实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高校自主招收人才和教育公平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如果教授们既拥有学术权威又享有清誉,如果高校招生只认学识不理权钱,那么公众自然会对自主招生和破格录取的制度拍手称快。
思考二:为何不受教师们“抬举”
昨日三大联盟自主招生考试,荆州市高三学生小郭无份参加,这让她很郁闷。
小郭的家长张女士通过金报QQ群(高考群群号:128937244)告诉记者,孩子在市内一所重点高中实验班就读,平时成绩620分左右,“裸考”考武大、华科大应该没问题。孩子想通过自主招生冲刺复旦大学,没想到班主任知道后劝阻了她。
张女士说,除了几名有机会冲刺北大、清华的学生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外,其他成绩不错的孩子都被班主任嘱咐“安心准备高考”。
昨日考试现场,部分地市考生的家长告诉记者,老师一般不太情愿让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除非这学生是北大清华的料子。“高中老师对大学的自主招生缺乏信任。”荆州市公安县的一名高中老师坦言,过了自主招生笔试关,还有面试关。在笔试成绩相等的情况下,面试成了决定因素。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城市里的孩子无论谈吐、眼界都比农村孩子强,面试时占优势。
也有高中教师坦言,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的学生,大多感觉只是难度比高考大而已,没有发现与高考本质的区别。最终获得加分的学生只有少数,且获加的分也以5分居多,而最后在高考时真正用上加分优惠的更是凤毛麟角,“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这水一般的学生还是不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