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用“加减法”促素质教育落地
发布日期:2013-03-10 08:46:00 来源:新华网

  民生故事

  高三难忘。许涛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分数。

  “我不想看到像我这样的人被‘考试机器’压在底层!现在我们一天上10节课,原先只上8节,连早操都没了,我们不锻炼,行吗?我们老师的口头禅就是‘高考(微博)’,一天唠叨几十遍,没完没了。”

  还有多少人重复着“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素质教育真的很好,但这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吗?

  现状:应试教育如影随形

  当我们深入到课堂、学校、家庭时仍会发现,学校的课堂形态、学生的成长空间、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应试教育仍如影随形,伴随在教育的每个环节,而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

  要使中小学生的书包真正轻下来,不能光靠一纸空头“减负令”,也不单单是时间上的强迫减负,要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来设置课程,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出路:做足“加减法”,加强“情商”教育

  素质教育如何真正落地?我的建议是,做足“加减法”。减法是什么?下决心削减过多过重的语数英理化生等课程,尤其要砍掉大量的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降低考试难度。

  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育,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意识到,要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上升到法律高度,并用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守住减负的底线,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切实做好减负。

  减负后,空下来的时间干什么?这就要做加法,加强“情商”教育,注重中小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情商缺失”是目前中国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短板”:不少学生的智力堪与专家相比,但常因缺乏自控力、责任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问题难以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挖掘开发其非智力因素,与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之课程化、实践化、家庭化、社会化。

  方向:通过综合改革,推行素质教育

  这一加一减必须要体现在卷面上。中、高考改革不仅要逐步改革考试与录取的形式,更要改革命题考查的内容,使公民知识、思想品德、礼仪行为、优秀传统文化等也成为应知应会的考试内容,适当出现在命题当中。着重考查学生的是这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理化考试的难度应适当降低,内容适当减少,同样加强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面试,同时参照其平时成绩和全面表现情况进行录取。通过中考、高考命题,考试和招生录取环节的综合改革,逐步将应试教育引向全面素质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用“加减法”促素质教育落地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