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我省的民办高职院校从2002年开始,已发展了整整10年。
10年了,湖北省的民办高职办得如何?记者为此专访了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校长涂宏斌和武昌职业学院院长杨青。两位“当家人”的一致看法是:对于民办高职来说,目前是寒冬。
难与公办高职竞争
待遇不对等
民办高职和公办高职的待遇“不对等”,也是两位“当家人”的共同感触之一。没有钱,很多人都想到贷款,事实上大部分高校在运行中,都贷了大量的款项。但对于民办高校,这条路基本被堵住了。
“有的公办高职,生均教育拨款达到8000元一年,但我们的拨款是0。”杨青介绍。
除了政策,社会对民办和公办学校的认可也有失偏颇。杨青说,“一个有水平的老师,肯定倾向于到公办大学去。其次,民办高职的学生在就业、社会认可度上都受歧视。”
既然民办高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学费,那么学生的数量就是其发展壮大的生命线。但这个恰好是部分民办高职,甚至是公办高职、三本、二本共同面临的“瓶颈”。
近10年来,我国的高考学生数量正逐年减少。生源结构性减少,吃亏的正是处于招生层次底部的高职,尤其是民办高职。
涂宏斌说,“对于办得不好的学校来说,确实是隐患,但对于办得好的学校,恰好是一次机会。”倒是生源划拨问题是涂宏斌关注的重点。“现在有种现象,有的学校生源招不满,浪费指标;有的学校又严重不够。现在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尽量平衡各学校的生源,既不让他们垮掉,也不让我们吃饱。”
涂宏斌说,如果能允许一部分民办高职自生自灭,对于另外一些高职来说,是一次壮大的机会。
民办高职如何“迎春”
民办高职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两位校长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总结来说,无外乎“练内功”、“找娘家”、“靠政策”这三种。
没有钱,生源减少,各学校开始想办法,通过兴办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群等办法吸引学生报考。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最近几年打造国际化课程,如“国际管家”、“高尔夫”等,目前该校在校学生数量达到13000余人。
除了“练内功”,民办高职还纷纷通过引入其他资本,参与办学。
武昌职业学院兴办之初,是纯粹的民办高职。2003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整体购买了该校,学校成为公办学校所办的民办高职。近日,湖北二师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华信恒昌,变成校企联办的学校。
去年,教育部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湖北的民办高职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为了顾及民办高职的发展,省教育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办法,如实施期限持续到2015年的“高职院校联盟”,就是由湖北省16所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与16所新建或民办高职院校负责人,签署的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协议,相同专业的学生可跨校学习。
资金自筹 办学捉襟见肘
“民办高职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我们办学只能靠自己筹集资金。一所大学,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花钱,这些钱从哪里来是个大问题。”
涂宏斌的话,杨青感同身受。 “实训、高层次人才培养都需要钱。而这些钱的主要来源就是学费。”
主管部门对民办高职的学费有一定的“照顾”,如公办高职一年的学费基本在4000到5000元,但民办高职可以收到一年7500元。不过,只靠学费,对大多数民办学校来说,都只能“算着花”。
正因如此,湖北省部分民办高职一直过着“紧巴”的日子。有的高职没有自己的办学场地,租别人的场地过渡;有的高职因为生源严重不足,随时处于垮掉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