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学分制收费背后的喜与忧
发布日期:2012-08-07 09:10:00 来源:《湖北日报》

  2010年,武汉大学开始在新生中推行学分制收费;去年秋季,该校和武汉理工大学在湖北高校率先实行学分制收费。

  经过一年运行,学分制收费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又面临哪些挑战?在今秋开学之前,记者走访武大师生,透视该制度背后的喜与忧。

  直观体现学习成本

  武大学分制收费由课程学分费和专业注册费构成。一般专业、热门专业、艺术类专业的注册费,每学年分别不超过1500元、2500元、5500元;课程学分费按学生所修每门课程规定的学分收费,每学分100元。

  “学生在学制规定时间完成学业所交纳的费用,不会高于物价部门现行规定的学年制学费总额。”武大教务部教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方祥玉说,同时该制度对成绩优异者的奖励幅度很大。如创新学分可以记为通识选修课程学分,不需交纳课程学分费;学生一学年内所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7及以上,下一学年奖励3学分的课程学分费;毕业时,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在毕业生总人数前1%,返还全部课程学分费。

  一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只求“不挂科”。现在按学分收费,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励甚至“免单”,而挂科后免费重修仍未过关的学生就得多掏腰包。

  该校教务部负责人说:“这种改革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的成本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学业。”

  教育科学学院邓和平教授认为,学生对课程的优选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把权利移到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手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选课未必出自兴趣

  武大学分制收费经过去年的试运行,一些问题悄然浮出水面。

  有的教师表现出担忧。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吴艳兰教授直言:“有些学生以老师给的分数高低来决定是否选这门课。推行学分制收费后,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给分严格的老师,课堂甚至可能门可罗雀。”

  城市设计学院尚涛教授说:“学生选课如果不是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听课就不太认真,有时上到一半就走了。”

  方祥玉坦承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教务部正在探索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杜绝用高分吸引学生选课的做法。同时,在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等通识必修课上,采取统一出题和阅卷的方式,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不少学生则存在盲目跟风选课的苦恼。计算机学院2010级学生张庆星告诉记者,他对任课老师都不了解,也不知道该选谁的,就跟着同学们一起选了。

  另一方面,实施学分制收费后,教师、教室、网络等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明显。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学生赵海燕本想选修《微观经济学》和羽毛球课,由于时间冲突,只得无奈地放弃羽毛球课,改选不怎么感兴趣的气功课。

  改革“教育超市”才是关键

  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并落实按学分收费后各项制度。这被写入了武大2012年的学校工作报告。

  然而怎样克服弊端,将改革推向深入?

  “当前实行学分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与学生需求量尤其是课程资源需求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武大教学督导团常务副团长娄延常教授说,曾有学者把学分制形象地比作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就好比在超市选购商品。但是在学分制收费改革的同时,针对“教育超市”的革新却没有跟上脚步,而这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方祥玉介绍,该校每年提供4500多门课程,依然供不应求。学校正在依托各院系,加强课程资源与专业建设,同时增加教室资源,比如正在筹备建设中的枫园教学楼等,届时将缓解教室不足的情况。

  我省高校人士指出,实行按学分收费看似是收费方式的改变,实质上是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挑战。

  这项改革,对机房、实验室等教学辅助部门,宿舍、餐厅等后期服务部门,教室、网络等教学资源保障机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更是对教学管理部门一系列制度和工作方式的考验: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课程资源、增加课程数量和更新课程内容,如何改变教师开新课不积极的现状,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等等。

学分制收费背后的喜与忧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