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状元游街”折射畸形教育政绩观
发布日期:2012-08-05 09:0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事件回放

  近日,一条“恩施状元游街”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扛起一块大幅“喜报”,一名胸戴大红花的男生穿过天窗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闹市区行人纷纷驻足围观。此条微博再次引发社会对“状元情结”的争论。

  高分折桂考生“被游街”全县主街道

  游街事件主角杨元是湖北恩施州来凤县高级中学的学生。该校校长周曼介绍,杨元是该校首届毕业生,他以668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恩施州的理科第一名。

  面对“状元游街”引发的舆论风波,已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的杨元,非常平静。

  谈及当日的游街场景,杨元仍记忆犹新。杨元告诉记者,6月25日是高考成绩发布的日子。当天上午放榜后,班主任告诉杨元,他获得了恩施州理科第一名,“听老师说,我是来凤县十几年来第一个恩施州的‘状元’,老师和我都很高兴”。

  中午,有老师找到杨元,商量游街庆祝一事。“我觉得没什么就答应了”,杨元说。下午两时许,杨元就坐在校长向朋友借来的小轿车上,随行的还有部分师生。“网上的图片是真实的,前面是喜报,后面是腰鼓队,我站在天窗处,在县城里主要街道游了一遍,跑了一个多小时……”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我还是很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今天的成绩和荣誉也是我努力的结果。至于其他人怎么说,我也管不了。”谈及网上的评论,杨元无奈地说。

  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

  2011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公布了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背后的强大生活动力。其中,“子女发展期望”排名第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谓是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最高期盼。杨元告诉记者,游街一事家人并不知晓,“回去告诉父母后,他们也并没有反对,比较平静。”其实,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杨元在父母眼里是个懂事勤奋的孩子,“他们觉得我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庆祝吧。”

  网友“将心比心”说:该校高调炒作“状元”的功利性早已超过对知识的尊崇。游街庆祝,的确是对杨元的肯定,但校方此举也不乏提高学校知名度、抢夺优质生源等目的。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政绩”和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程斯辉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分考生固然可以光宗耀祖,但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也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多几把尺子评价人才

  近年来,炒作高考“状元”的现象愈演愈烈。“状元热”真的就高温难降了吗?

  “对考取高分者予以肯定无可厚非,但过度热捧的功利心态必将加剧‘状元情结’,导致‘状元热’持续升温也在所难免。”武汉大学教育学教授胥青山表示,要降低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自主招生,改变唯分数论英雄的现状。

  一网友也表示:“状元”高调游街现象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条满足各方诉求的利益链。学校、教辅机构、部分商家争相追捧状元均“有利可图”。“斩断这条金链条,仅仅靠禁止宣传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培养出高分考生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就十分重视教育,更不能想当然地当成教育政绩。”他建议,遏制热捧高分考生这股“邪风”,关键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应以人才多元化的心态看待高分考生,扎扎实实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多几把评价人才的尺子,‘状元热’的顽疾便会不治自愈”。

“状元游街”折射畸形教育政绩观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