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实施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17日公布,由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牵头的“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名列其中。
正是华中科技大学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使得骆清铭、邵新宇、冯丹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目前,占全校教师数量60%的青年教师中,有27人入选“千人计划”,24人被聘为长江学者,2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8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历来注重培养,大力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坚持抓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每年集中时间采取理论学习、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新进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教学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融合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培训。2008年以来,全校有800多名新进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
华中科技大学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学校实施“三个一流”工程,即选送一流的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研修。2007年以来,学校派出600多名青年教师出国进行一年以上的研究访问,开阔了青年教师视野。同时,通过设立“学术新人奖”和“华中学者晨星岗”,奖励和支持在教学科研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华中科技大学以人才吸引人才,以人才凝聚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和集聚效应。学校大力引进学科领军人,广纳海内外杰出人才,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35岁的缪小平教授是公共卫生学院从香港大学引进的年轻科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包括肿瘤在内的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个体化医学研究。来校后,他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和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又实施“鸟巢计划”,探索建立杰出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等知名学者任顾问教授,每年从全世界选拔3位-5位优秀青年学者,到顾问教授的实验室进行科研锻炼和培养,完成培养后回校工作。一年多来,已吸引50位海内外优秀博士应聘,有5位青年学者入选。
华中科技大学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吸引凝聚各方青年人才。毕业于这所大学电力系的李亮多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究中心任高级工程师,2007年,他回国主持由华中科大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2011年11月,李亮及其团队研制的我国首个双线圈脉冲磁体成功实现83特斯拉的强磁场强度,刷新了我国脉冲磁场强度纪录,也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李亮及其团队成功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此,李亮说,正是母校打造的人才“强磁场”吸引了他,这里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
30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建成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基地与平台在聚集人才和项目、培育人才和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和数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