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师节、中秋节接踵而至,“给孩子的老师送礼”的话题,在若干个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家长群中,从8月底一直讨论到昨天。在众多家长看来,两个节碰到一起,给教师送礼是“必须的”,尽管不全是心甘情愿;而受访的教师则表示,面对家长们的礼品礼金,他们真是“左右为难”。
家长:近七成有意送礼
节前,记者在武昌3所小学、2所中学门前随机采访了55名学生家长,其中42人表示有意给教师送礼,占到约70%。“中国人讲‘礼’,教师辛苦一年,送的不是礼是个‘情’字”,“别人都送,我不送,老师怎么看我呢”、“送礼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多点关照”……家长的动机各不相同。
在有意给教师送礼的家长中,小学家长多于中学家长,优质小学的家长多于普通小学家长,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家长送礼的欲望最为强烈。一位小学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成绩不太好,她认为送了礼,老师给孩子的关注就会多一点,孩子肯定进步得快一些,“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不过问不送礼,老师都会很关注,但我们成绩差的就不能太被动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购物卡、高档化妆品、月饼票是家长们送礼的首选,每个老师的礼品费一般不低于200元。
对于教师送礼的支出,多数家长称如果只送一个老师尚能承受,但很多时候得送两科、三科甚至更多的教师,如此一来这笔开销就成了负担。教师节送礼,家长们的心情是复杂的:送是笔负担,不送又有着太多的顾虑,总之“左右为难”。
教师:面对盛情好为难
家长热衷送礼,教师们有何感想?武昌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小学校长表示,不排除有喜欢家长送礼,甚至主动索要礼物的教师,少数几个教师足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也造成家长们的“错觉”,认为教师就是要收礼,“实际上,很多老师是不认同收礼的”。
采访中,有教师表示,面对家长的盛情,收不收礼左右为难,“教书是我的本职工作,收了就是欠了人情了,将来就不好开展工作了!”她还说,有时家长见老师不收礼,便觉得老师不通人情,瞧不起人。另一名教师说,礼物收了又不好退回去,只好折算价格,买了书籍、文具还给学生,反而还增加了自己的开销。
采访中,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班上有一名调皮的学生,家长平时根本不管,但一到节假日就格外活跃,打架似地塞红包,不停地说老师要照顾孩子,“对于这样的家长,我非常为难,我觉得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孩子教好,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模范教师忆当年:一句祝福足矣
“送礼成风,让教师节变味了!”昨日,82岁的全国模范教师杨冬荣老人回忆,以前的教师节是圣洁的,老师们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她认为教师节演变成家长送礼潮,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向教育蔓延的结果。
杨冬荣曾在武昌西大街小学(现九龙井小学)任教,她回忆,当年过教师节,师生们会一起联欢,孩子用歌舞向老师致谢,教师们会收到学生们的感谢信、自制的贺卡,“不知道有多少,那都是我的财富啊!”如今,每年的教师节,杨老还能接到学生们的祝福电话,“他们记得我就足够了,什么礼啊钱啊,都不重要”。
杨老也曾遇到过学生送礼,那是一名调皮的男生,他用网兜兜着几只活蹦乱跳的青蛙送给老师,“杨老师,这是我连夜抓的,听说青蛙肉很好吃……”杨老师笑着说,孩子的心意她领了,最终师徒二人将青蛙放进校园的一个水沟里。那个教师节,那名已经年过花甲的学生每每联系杨老师时,都会一次次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