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在香港街头,说普通话、略带青涩的面孔渐渐多起来,其中不少是赴港求学的内地尖子生。今年香港8所主要高校,共录取1451名内地新生,当然不乏湖北人,今年武汉市理科状元李健正在其列。
挺进内地14年,在鄂招生8年,港校渐渐为人熟知。那些背起行囊奔赴香江的湖北学子如今怎样?他们如何融入港校、习惯香港?对自己的未来又如何打算?
本报记者通过近一个月的走访,在内地和香港各大高校开学日到来之际,勾勒出几名湖北尖子生在香港求学生活的历程图,看他们如何在港校锻炼成长,看他们如何在香港开启全新人生。
取舍“志愿书”——
平台国际化排名顶尖级
那年他们18岁,刚刚退下高考火线,手里攥着600多分、令人艳羡的成绩单。投向内地名校的怀抱?去香江畔一试身手?青涩少年难以抉择。最终,孩子们选择了香港,选择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眺望世界。几年后,在记者面前,他们无一后悔。“我爸妈在湖北的高校里工作,叔叔则在香港浸会大学,两边一比,我选择到香港念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刚刚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暑期研究归来的大三学生万新伟说。2008年,他从华师一附中毕业,高考考了654分,不够北大清华线,便转向香港,“这里有更多潜心学术的教授,出国交流的机会也更多。”
万新伟的高中校友、香港大学大二学生万宇行,凭借663分的高考成绩,考上北大电子信息专业,最后却转投港大会计金融,“我选了一个喜欢的专业,同时选了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
正在一家国际投资银行见习的周璟毕业于武汉外校,2006年高考过了复旦线,但“又开放又传统”的香港更吸引人,“填报志愿时,内地学校没人理我,而港大的老师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觉得特别受重视。”
世界一流的排名,动感开放的香港——双重魅力吸引着内地尖子生。今年,香港各高校收到内地本科生报读申请超过2.4万份,较去年上升约一成。
新鲜“开学季”——
迎新一个月新朋变旧友
这是一个新鲜的“开学典礼”。它不在某一天,也不在某个地点,甚至都不是一个仪式。对内地学生而言,这是一个8月就开始的“迎新季”。畅游香港,与陌生的同学磨合,一个月下来,五湖四海皆兄弟。
登缆车上太平山顶看香港夜景,漫游维多利亚港细数星光大道,穿梭于一座座大厦商场……大多数内地新生都有组队游香港的经历。有的团队之间还会玩寻宝游戏,彼此竞争。周璟说:“那段时间我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分组活动完了,大家还会在一起谈各自的感受,每天都接收新鲜信息。”
迥异的校园文化虽然新鲜,并不是每一个片段都温馨动人。万宇行记得,老生在和新生见面时,有时会把新生呵斥得灰头土脸,“他们说的一些话会让你觉得很难受。”
迎新活动让内地学生迅速融合,但对内地和香港学生之间的交流却成效有限。万新伟说,彼此之间,从小看的电视节目、玩的游戏、读的书都不一样,和香港学生缺少共同话题。
缤纷“课程表”——
花十几万元上几十万的课
问起湖北学生与其他省份的学生有何不同,毕业于武汉外校的港大生付楚媛说:“湖北学生搞竞赛很有一套”,万新伟则认为:“沿海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比内陆城市的高一些。”不过这些湖北孩子更愿意和香港本地学生比较,“优中选优的内地学生通常更勤奋,更善于抓紧时间,争取学习机会。”
周璟笑言,在港大,有些专业前十名中会有9个来自内地,“大家都是从几十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闯出来的,最不怕的就是成绩竞争。”不过周璟也承认,香港学生动手能力强,“新生做的研究项目就有模有样。”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总监黄依倩、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助理经理陈杏妮,不约而同地认为“内地学生很努力,也很善于争取学习机会”;相比之下,务实的香港学生则更热衷社团活动,积累未来求职的资本。
港校教学模式新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有时对基础不够重视,万新伟说:“如果你确实没听懂,教授们会有一个officehour,每周有一两个小时守在办公室,解答学生的疑问。”
港校的师资力量令人瞩目。在万宇行的金融专业老师中,有诺基亚的“御用”咨询师,也有在国际贸易中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他的导师是一位富豪。万宇行认为,和内地一些没有实战经验的老师相比,这些行业精英的经验更为宝贵——这也是港校的一大特点,高薪聘请专业人才为学生上课。“花十几万元的学费,上价值二三十万元的课,值!”有学生这样说。
来自武汉、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的胡洁主修新闻和财经,她的老师中有两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让她感慨的是,香港对于学术要求比内地严格得多,论文都要机器检测,避免抄袭。
在考核机制上,港校也不同于内地高校,“在港大,如果你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演讲,所得成绩可能要占总成绩的三成或四成,而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可能连总成绩的一半都不到。这就是香港的实用特色。”万宇行说。
独立“寝室楼”——
没有小班级却有楼栋长
从近两年开始,港校普遍上调了内地生到香港的学费,几所主要高校的学费多在每年10万元港币左右,但这并未降低内地尖子生读港校的兴趣。除了能享受到较好的学习资源外,多元的课余生活、丰富的寝室文化,让他们尝到乐趣,更提升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内地大学有小班,有同班同学;而港校一般只有大班级,比如香港大学,学生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划分的。”周璟说,港大有舍堂文化,像“何东夫人堂”、“利玛窦堂”等宿舍。学生以楼为单位开展课余活动,有楼长、楼副等岗位,每栋楼还会配备一名教授,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混住在一起,好处是大家学科不一样,可以互相学习;坏处是白天大家各自上课,很少有那种同窗4年的感觉。”
在港大,平均每个月,每栋楼都会举行一场正装晚宴,全楼学生穿正装出席,还会邀请社会名流参加,香港著名作家陶杰就曾担任过晚宴嘉宾。周璟说,有些老舍堂会有“传统节日”,如女生宿舍“何东夫人堂”就有“抢铜锣”活动,那一天,女生会和男生打水仗纪念。
除了楼栋外,学生社团也是凝聚学生的组织。“港校的学生社团非常多,权限也很大。”胡洁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了划艇社团,万新伟则是香港科技大学内地学生社团的福利干事。“学生社团就是帮助学生管学校的。”万新伟说,因为经费都来自社员,所以必须为学生说话,“每到暑假,我就帮回内地的学生联系托运行李的公司,帮他们砍价,对自己也是个锻炼。”
让学生们颇为得意的,是学校的食堂。由于交给香港几家大的连锁快餐经营,港校的食堂与香港街头的连锁快餐店无异,方便、整洁,价格只有校外的一半左右。“就是吃不惯香港饭菜,太清淡了。”说到这里,口味偏重的万新伟吐吐舌头,笑了。
丰收“毕业册”——
香港是跳板海外是目标
国际化的大都市、开阔的教学视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以及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些当初吸引湖北尖子生的条件,让这些孩子得到了什么呢?可能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可能是更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可能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内地学生来到港校,不少是将它作为跳板,跃向一个更理想的未来。
采访湖北尖子生们时正值暑期,学生们要么刚从海外实习归来,要么正准备去海外,也有刚毕业就成为令人羡慕的准白领,出入中环的写字楼。
香港大学的黄依倩总监表示,以港大为代表,港校大多尊重学生自我的发展,提倡成长教育,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不一定是学什么专业就从事什么工作,相反,港校会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记者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获悉,每年约有1/3的港校学生有海外交流机会,这对打开他们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都大有裨益。
香港的开放性、港校的声誉和实力,为赴港求学的内地生搭建通往海外的桥梁。把工作、定居的目标锁定海外,成为许多赴港内地生的“远景规划”,也有一些人试图留在香港发展,进入大公司,很轻易就能拿到几万元港币的月薪。“香港就那么几所学校,毕业生数量少,求职压力反而比内地小。”
几年独立生活的经历,也让学生们受益良多。付楚媛在武汉外校时就是住读,“我从初一开始住校,感觉自理能力已经很强了,结果到这边来又提升了不少。”
香港的社会风气,也影响着求学于此的内地生。一些内地生告诉记者,他们很认同香港人的做事方式,有规有矩。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助理经理陈杏妮,也是从香港科大走出的学生,她表示,大学是一个成人过程,港校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解决各种人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