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国家测绘局正式宣布我国西部测图完成,“全国一张图”绘成。24日,中国西部测图工程通过验收,大地测量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宁津生是验收委员会主席。宁津生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项目耗时5年,武大4名院士——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和他都参与了该项目。
“以前难用脚步丈量的大西部有了‘图’,比例为1∶5万的这张中国‘大图’终于全了!”宁津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参与的部门非常多,有国家测绘局、西部六省的测绘部门等。而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起到方案论证的作用,针对具体的测绘技术问题进行讨论。”
据介绍,西部测图工程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中科院院士陈俊勇为主任委员。他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是武大校友。而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武大李德仁院士,武大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院士及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都是委员会重要成员。智囊团由15人组成,武大力量占了1/3。
宁津生介绍,除了做技术后台,此次武大的多项测绘技术都得到了具体运用。其中,武大测绘的中坚力量还参与了西部六省中的新疆测图,武大的“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相当于测量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的一把数字“尺子”。
宁津生院士牵头,武大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姚宜斌、卫星应用工程系主任姜卫平等全体出动。姚宜斌介绍,新疆区域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6,地形变化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从-150米至8280米,南疆沙漠多为无人区域,几乎不具备常规作业条件,要想“用脚步丈量地球”是不可能的。
按以前的方法,测量点与测量点之间的传递,为了精准就得布很多点,计算起来也很让人头痛。而用了现代GPS测量技术后,大家收集了包括新疆区域及周边的65万多个重力点在内的多种资料,显著提高了这个地区大地水准面建模的精度,测量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仅用了3年时间。
一张“完图”意义有多大
世界大国中首屈一指
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的填补,标志着中国陆地国土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覆盖。这在世界同等规模的大国中首屈一指。
“用的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而测量的又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区域之一。”宁津生院士昨日告诉记者,“西部测图工程的范围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横断山脉等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作业区内沟壑纵横、沼泽密布、高寒缺氧、地势险峻、交通条件极差,多数区域属无人可达的生命禁区,用过去传统的测绘技术无法企及。”
5年里,该工程投入专业人员2500人次、车辆500余台次,纵横驰骋西部1800多万公里。宁津生说:“在24日的验收会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家地震局等均有涉及。这个空白的填补,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张‘图’,用上它的地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