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寻找破解农村教研难题的真方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
发布日期:2011-08-19 08:24: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校本教研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得到了广泛开展,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为基层教研部门的县区教研室,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难题,采取了务实有效的措施,引领区域内农村校本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

  问题分析:三个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三大突出难题:

  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而具体的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投入偏少、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同时,更有一些学校领导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

  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受编制影响严重不足。例如,我区76处学区小学中,有1/3的学校教师人数在10人以下,有个别学校甚至只有6名教师。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组织教研活动好似完成紧急任务: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致出现研讨课不知上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很自然地,一些教师在互动阶段基本无话可说。再加上互动研讨时不平等、不民主,要么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问题。

  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校长往往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同时,物质激励又受限于办学经费,往往很难落实。

寻找破解农村教研难题的真方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