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给本科生找项目当导师 打破高校教学老套路
发布日期:2010-04-05 09:20:00 来源:《楚天金报》

  我国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去世时,留给世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创始人刘玉教授,用8年的时间培育了400余名优秀学生,不仅挑战了当今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还用实践回答了钱老的“天问”。

  Dian团队举办8周年生日聚会,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学子纷纷返校,围在刘玉教授周围,讲述这些年各自的奋斗经历。

  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小觑

  2001年底,华中大3名本科生编写了2万多行的代码,圆满完成课题任务,让电信系刘玉老师异常感慨: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可小视,他们缺的只是机会和环境!

  受此启发,2002年3月,刘玉在校园网上组建科研论坛“Dian团队”,取意: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终将成燎原之势。

  随后,Dian团队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最初只有5名队员。以此为基础,刘玉逐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项目为牵引,基于导师制为典型特点的本科人才孵化机制。

  如今,这个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从5人壮大到400人,年项目经费额从当初的不过9000元到现在已过百万元。在这8年,Dian团队完成科研项目110项,本科生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4项。

  就在一些研究生感叹工作不好找时,从Dian团队走出的本科生成为“抢手货”:有的被北大、清华等名校教授“预订”继续深造;有的进入华为、朗讯、诺基亚、腾讯、百度、普天、中兴通信、长虹等企业工作。最近,在新的一批团员被企业一抢而空后,还有知名企业主动上门做专场宣讲会,希望能吸纳到明年的毕业生。

  让优秀成为习惯

  Dian团队的团训是:“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可以带来更多机会。”

  这些年来,许多高校邀请刘玉教授讲学,传授她那一套本科生的创新培养模式。不过,总有人质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被复制吗?学生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相同。刘玉教授回答,她选择团员不是看学习成绩,而是看科研激情,看创新能力,她所做的就是点燃这种激情,将这种激情维持更久。“我觉得能复制的就是Dian团队不服输能吃苦的精神。”

  去年12月份,一名大三本科生用两周时间完成了一个难度很大的3000美元子项目,成功提交之后立即被美方合入大系统。这是Dian团队完成的单笔经费最多、难度最大、完成者年龄最小的一个国际项目。

  该项目负责人、电信系07级种子班的汪洋说,通过这件事,自己的胆量得到了提升,“乌克兰、印度有很多这方面的高手,面对这么复杂的项目他们都不敢接招,我们本科生却做出来了,以后也不必怕外国那些高手了,对我自己来说,是个超越。”

  如今,受Dian团队案例启发而产生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在全国100多所重点高校实施。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教授评价,这是一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大变革。

  为培养本科生  主动放弃读博

  从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刘玉仍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并非她不想进一步深造,而是修完博士学分后,她退缩了,主动放弃博士学位,继而放弃博导的身份。

  原因何在?刘玉教授解释,如果往前进一步就意味着要进入到这个教育体制的深层,就会被压在大量的论文、课题任务之下,还要放弃对本科生的培养。“这两点我都不愿意,我宁愿每年交两篇论文完成任务,其他时间好好培养本科生。”

给本科生找项目当导师 打破高校教学老套路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