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衷心希望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否真能如我所愿,我持审慎的乐观态度。”27日下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重回母校武大讲学,谈到日前被热炒的“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他如是表态。
易中天于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81—1991年留校任教。在讲座中,他笑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连出家人都是有等级的,比如处级和尚、科级尼姑什么的。”于是有大学生趁机“跨越时空”提问:“那您怎么看待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易中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非常赞成!
易中天将目前不少高校的管理问题归纳为4个弊端: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行政干预和等级制度。“现在连教授都要被分成7个等级,虽然我是一级教授,但也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调侃地说,大学生现在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总有一天还会出现“烈士”、“圣斗士”。“现在大学里有些人,好像身上没有官位,都不知道怎么在社会立足了。这是中国两千年前等级观点的延续。”他表示,高校不应该有官本位的思想,“学校就应该是纯粹的学校”。
【花絮】
“易氏妙语”
1.中国古人以右为尊,如果下面有学服务的同学就要注意了:上菜是要从尊者开始,顺时针方向开始的。如果是逆时针方向,按照古代礼仪,就是向遗体告别了。
2.春秋时候楚国渐渐强大,于是就开始不服气周天子的统治了。耗子腰里别杆枪,就起了打猫的心思。湖北人的口头禅“不服周”也就是这么来的。
3.在古代,如果父亲死了,儿子就得披麻戴孝3年。但其实过了25个月(两年+1个月)就没人干这事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人做事喜欢打折扣是从来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