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武汉:标准化建设让薄弱公办初中“凹地崛起”
发布日期:2010-02-01 09:18: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了从源头上缓解初中择校热,2006年底,武汉市从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启动公办初中标准化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300多所初中学校全部达标。既要均衡资源配置,又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在这一原则下,初中标准化建设不囿于硬件条件的改善,而是在优化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如今,“创特色、树品牌”已成为武汉市初中学校谋求发展的主旋律。

  加大投入 半数学校达标

  ——2006年底,武汉市启动公办初中标准化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300多所初中学校全部达标,使每一个孩子不论身处在哪一所公办初中学校,都能够享有均衡的教育资源,接受优质的初中教育,从源头上缓解初中择校热。

  “十一五”初期,武汉市有300多所公办初中学校,在校生35万人左右,按国家最新标准,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达标。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小升初”择校热高烧不退,初中成为武汉市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如何从源头上缓解择校热?

  2006年底,武汉市正式启动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初中标准化建设旨在促进初中义务教育均衡化,使每一个初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化。”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靳雁告诉记者,“推行标准化建设,就是要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就近的任何一所初中学校去读书,因为今后任何一所初中学校的资源配置都是一样的,在任何一所学校都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

  3年来,武汉市、区政府累计投入6.9亿元,用于175所初中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和改造。为有效推进建设工作,武汉市政府还设立了奖励资金,3年累计达到8000万元。

  充足的资金投入背后是强有力的政府推手。据了解,加强初中标准化建设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武汉教育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同时纳入全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库和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中。由市、区政府加强统筹力度,对于涉及到建设项目的用地、立项、规费等方面,能提速的提速,能减免的减免,确保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一路畅通无阻。

  倾斜薄弱 校际差距缩小

  ——列入前三年建设规划的学校均是武汉市各区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公办初中,这些学校最先享受到了初中标准化建设的成果。

  自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启动以来,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校园环境变好了,教学设施齐全了。对于这种变化,一些农村学校的感受更为深刻。

  新洲区三店一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近20年来,该校的校容校貌没有任何变化,教学设施破旧不堪,仅有的十几台电脑早已不能使用,由于学校没有条件建实验室,学生一直无法做实验。

  2008年,搭乘着武汉市推行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快车,学校大举改建扩建,“学校简直就像新建的一样。”校长黄克从感慨地说,“全校1000多名学生终于可以动手做实验了,许多学生第一次上计算机课,学生的巩固率也从过去的50%提高到90%。”

  江岸区堤角中学地理位置较偏远,918名在校学生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占了近一半。原先学校秩序较乱,组织教学困难,家校矛盾严重。2006年,堤角中学成为初中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批受益者。校长颜玉喜告诉记者,学校不仅获得了300多万元的硬件投入,而且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教师也享受到过去优质学校才有的同等待遇,学生入学率达到了94%,目前学校已经跻身优质初中的行列。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如今武汉市许多初中学校的面貌都大为改观,校园教学设施达标,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据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介绍,近几年该市新建教学、生活等用房28栋,维修改造各类用房322栋,新增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每校平均维修改造、配备各种功能教室、实验室11个,添置实验设备83.3万元,新增图书8241册。完善的绿化、消防、进餐、饮水等细节更是处处闪耀着人性化的关怀。

  软硬并举 内涵建设是重点

  ——初中标准化建设绝不囿于硬件条件的改善,而是在优化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在教师队伍、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等方面各显特色。

  “教学质量上不去,学校建得再漂亮也只能成为点缀。”胡腊芝说,“家长希望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学科教师配备、教学条件要达标,办学质量要上水平。”在2009年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会议上,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也再次强调,要把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到学校内涵发展上来。

  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武汉市注重加强教师区域交流和培训。在促进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方面,采取了校长教师轮岗、优秀教师支教、骨干教师兼职交流和校际间协作交流等多项措施。伴随着初中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近几年,武汉市近600名教师在区域内、校际间进行了交流,校级干部交流调整人数达192人,部分区干部、教师交流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在2006年以前的10多年里,堤角中学只有1名区学科带头人和1名区优秀青年教师。而从2007年开始,学校3年新增了4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市优秀青年教师、6名区优秀青年教师和5名区高水平人才,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该校语文教师邱丽琼对记者说,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现在学校重视教师发展,加强老师培训交流、学科教研活动,教师看到了新希望,心安定了,也更自信了。

  2008年,江汉区投入650万元,对天门墩中学进行了初中标准化建设,优越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来”,当年秋季开学新生到校率由2006年不足40%上升到55%。

  校长毕欣说:“学生愿意来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使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借助江汉区良好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在教师引进、培养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该校教师队伍迅速成长,骨干教师比例由原来的10%上升到20%。

  通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市逐步规范了初中学校办学行为,缩小了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据该市教育局统计,已通过验收的175所初中标准化学校中,升入普高的学生比例达40%的初中学校占76%,升入优质高中学生达40%的占34%;近半数初中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新生实际报到率达到90%以上。不少过去比较薄弱的学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出现了生源回流的可喜局面,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

  特色办学 让所有学生受益

  ——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一校一策”,因地制宜,分别制定各校的建设计划,既均衡资源配置,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在初中标准化建设中,各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使特色与育人并举,趟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江岸区按照“一年软硬件达标,三年制度安排,长期政策保证”的建设方针,两年完成了10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该区坚持“一校一特色”,注重个性化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警予中学的革命传统教育、育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学、培英中学的科技教育、京汉学校面向全体、低进高出、服务大众的教育特色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出现使得该区的教育质量和群众口碑大幅提升。

  汉铁初中过去是一所企业学校,据副校长张明辉介绍,该校与企业剥离后,办成了一所寄宿制初中,但因为经费困难,各种硬件均不达标。作为江岸区第二轮标准化建设学校的受益者,学校在完成标准化建设各项指标的同时,根据寄宿学生多这一特点,将礼仪课作为校本课程,自行编写了10多万字的教材,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集体活动、校园生活礼仪等,内容十分丰富。2008年,学校从初一年级开始,安排专职教师,半个月上一次礼仪课。礼仪课教师孙艳萍说:“过去学生在礼仪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开设礼仪课后,学生变化非常大,家长也很满意。”

  黄陂区坚持德育为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打造和谐校园。该区2008年建成的5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学科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40%以上。

  如今,“创特色、树品牌”已成为武汉市初中学校谋求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中小学广泛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为广大中学生培育兴趣、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标准化建设让薄弱公办初中“凹地崛起”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