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和电脑普及后,家访似乎成了最老土的家校联系方式。老师有什么需要和家长沟通的,打个电话,或在班级博客、QQ群里对话,更简单的可以发条短信,或在家校联系本上留言。所幸家访还未绝迹,仍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坚持这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走进学生的家,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家访故事》栏目,讲述家访中的动人故事,提倡更多的老师走进学生的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家访是在七年前。它让当时从教时间不长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也许老师对某个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微笑,会让这个学生铭记一辈子。”11月7日,回想起这段家访经历,洪山区鲁巷中学初三年级赵老师十分感慨。
小薇(化名)性格内向,平常在班上话很少,成绩平平,是那种不太被人关注的学生。离中考还有两个月时,她突然变得怪异起来。同学告诉班主任赵老师,小薇常常学猫叫,还在头上、脸上抹很多风油精,弄得浑身上下都是刺鼻的风油精味。赵老师并没在意。
几天后,小薇突然在课堂上大哭起来,被老师送到校医务室。在校医面前,小薇不停地哭喊着:“我成绩不好,老师都看不起我,只有赵老师对我好……”当赵老师赶到医务室时,小薇一把上前抱住她又哭又叫,狂躁不安的举动令人束手无策。经过赵老师好一阵子安抚,她才平静下来。
“我当时以为是快中考了压力太大,所以没有告诉家长。可是几天后小薇的言行越来越异样,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她的心理出了问题。”赵老师说,小薇在课堂上大嚼口香糖,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但又听不清说些什么。
赵老师约出小薇的爸爸面谈。原来小薇的父母也发现了女儿的异常举动——作业做得好好的却突然撕掉,把父母赶出家门,动不动大吼大叫……“不过,她总是说你好。”小薇的爸爸说。为了劝说小薇接受治疗,赵老师决定家访。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康之家。在小薇的房间里,赵老师发现床上摆了很多布娃娃、小包包和饰物。“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你说过最喜欢洋娃娃了。”小薇拿起一个布娃娃小声地说:“其实这些都是我买给你的礼物,这是教师节的,这是元旦的,这是中秋节的……可我觉得这么便宜的礼物不好意思送给你。”赵老师惊呆了,没想到,她的分量在这个平常没怎么留意的女生心里是那么重!“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老师?”赵老师问。“因为您总望着我笑!”
赵老师拉着小薇的手轻轻说:“你现在生病了,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很快就会治好的。”“我还可以参加中考吗?考试时您能来看我吗?”小薇问。赵老师点点头。
经过诊断,小薇患上了初期精神分裂症。原来,以前小薇的父母并不怎么管她的学习,到了初三后,父母一下子紧张起来,清早五点就喊小薇起床学习,平常没考好总是责备,这让小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终于导致精神崩溃。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小薇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顺利地参加了中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
“我都不记得什么时候朝小薇笑过。她让我明白,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句鼓励、一声问候,可能会让学生永远记在心里。所以,我现在常常微笑着面对学生,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注。”刚刚被评为洪山区优秀班主任的赵老师微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