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我们学校名气没有人家大,毕业生找工作就得‘低价抛售’了?”10月29日,武昌南湖附近一所部属高校大四学生小陈致电记者,诉说了自己的烦心事。
小陈称,10月26日他在校内参加了一场企业招聘宣讲会。一开场,企业负责人就将该校校名张冠李戴。“在后来的宣讲过程中,这家企业的言行也总让人感觉,它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其实不太看好。”小陈告诉记者,他认为是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高导致了招聘企业的不诚心。“说实话,企业的这种行为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我也跑过一些招聘会,和名校毕业生比起来,我们说话的底气都明显不足。是不是‘出身’学校不好,在就业市场上就完全失去了优势,一定得‘贱卖’了?”
带着小陈的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不少学生表示,学校“招牌”不硬,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确实会或多或少出现“差不多就行”、“不敢和名校学生比”的想法。“其实企业的行为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中国高校太多,学校不出名,当然会受到这种待遇。就好像同样一件产品,生产厂家和品牌不同价格当然有差别。”华中农业大学一学生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名大三学生也认为,现在一些招聘单位似乎都有“门户之见”。“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一般,等到我找工作的时候,看见好学校学生扎堆的地方我肯定不敢随便投简历。如果人家要求2000元的月薪,我可能1500元也能同意。”
但也有学生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华农一学生表示,他不觉得自己和“名校”毕业生有多大差别。“我知道学校的09级毕业生中,有一个水产专业的学生第二学位修的华中大的计算机,最后就PK掉很多武大、华中大的学生,签约了腾讯,工资5000元/月。其实工作找得怎么样关键还是看自己,没必要妄自菲薄。怪自己母校名气不好就像怪父母没钱一样,都会让人看不起的。”
华中人才副总经理、国家高级人力资源师薛莉表示,在她看来,大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出身”并不太看重,它们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名校学生心高气傲,一般企业不愿意去,其他学校学生前往就业就自我感觉是‘捡’了人家不要的。这种想法要不得。”她说,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能提供给毕业生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毕业生就应该积极地去把握。“找工作不是为了面子,学校一般不能说明学生没实力。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卑,调整好心态才能争取到合适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