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于残疾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教育能够切实改变他们的命运,使他们摆脱贫困,享有自尊。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特殊教育快步向前,使残疾儿童少年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育人的快乐来自“爱心、专业、环境”
一位有9年特教经历的模范教师的感悟,折射出特殊教育之特
特殊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心,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让我们听听一位在特殊教育学校执教9年的教师的思考。
申承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曾在中南海座谈会上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工作。他日前在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观礼的间隙,交流中他数次重复“爱心+专业”。
陪伴残疾孩子9年,动摇过吗?对于记者的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今年6月,去年初中毕业的两名学生回学校看望老师,他们在当地的塑料包装厂工作,每月收入1000多元。两位学生告诉我,工资节余在银行存起来了,一部分准备将来自己结婚用,一部分给爸妈用。”说起此事,满脸严肃的申承林露出淡淡的微笑。是啊,残疾孩子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作为老师当然开心。
2000年,申承林从陕西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离开繁华的西安,抛却青海老家的乡情,他选择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职业意识,犹如命运之线,将他和残疾孩子们系在一起。
“我是幸运的。” 申承林说,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于1999年建校,当时地方政府投入3800万元,今年顺德区政府又投入1000万元,进行学校二期建设。9年,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呀!不谈自己的苦和累,他说:“我们的学校很美,这里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特殊教育,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同事们共同探求特殊教育的规律,大家非常开心。我们参与编写的人性化新教材获得国家级奖励。”
“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感到,特教老师需要有更多的爱心、信心和耐心,还要具备专业知识。” 申承林说,专业知识能够让教师发现哪些知识、技能必须教给孩子,而且他们能够掌握,然后确定怎么传授;与家长沟通时的表达、描述,也需要专业知识。这样,孩子们在受教育的年限里才能获得更多。有了专业知识、把握育人规律,教师付出后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呈现。效果带来信心,带来快乐。
据来自教育部的信息,2001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教师分别为1539所、38.4万人、2万余名,到2008年,则分别达到1640所、41.7万人、3.6万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