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莫 绘
核心提示: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6月下旬至9月中旬,学校和学生活动相关的“甲流”聚集性疫情报告179起,占所有报告疫情的86.5%,“甲流”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专家指出,今后我国防控“甲流”的重点将是高危人群——青少年儿童,以及高风险场所——学校。
□校医缺编、学校经费不足、家长防控意识淡漠等问题,是学校“甲流”防控中凸显出来的软肋。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家、校、社会的合力,在防控“甲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9月23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柯中明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早上8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看到来电显示中的号码,柯中明心头一紧。“校长,不好啦!一年级(5)班和二年级(2)班现在各有一名学生被确诊为‘甲流’。”电话那头分管学生健康的李老师话语急促而焦急。“目前只有这两名学生被确诊,其他学生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校长,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呀?”李老师显然有点不知所措了。听到这一消息,柯中明第一反应是立即返校。于是,正在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的他,顾不得上完课,便向中心领导请假,驱车往学校赶!
一边开车,柯中明的脑海里一边像过电影一样,仔细搜寻各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柯中明立即向城区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汇报学校发生的“甲流”疫情。闻知实验小学疫情后,区领导马上指示:“立刻启动学校防疫的应急预案!”
校园防控进入“一级战备”
据了解,秋季开学以来,我国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陕西、广西、广东、湖南等多个省份的学校都报告“甲流”聚集性病例。各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均已启动防控预案,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患者病情平稳,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由于甲型H1N1流感肆虐,今年各级各类学校秋季开学典礼也别具特色,基本都选择了在室外进行,一些省市还推迟了学生军训的时间。随着全国大中小学校的陆续开学和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的爆发,一场防控“甲流”的保卫战也在校园打响。
9月25日上午,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门口排起了4条学生长龙,每名学生进入校园前都必须经过瞬间测温仪的检测,进入校园的速度虽然比往常慢了些,但家长们看到柯中明和老师们轻轻摸着学生的额头,笑着帮他们测体温时,由衷地感慨道:“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我们放心!相信实验小学老师一定会带领孩子战胜‘甲流’”。柯中明认为,只要工作做到了家,个别学生发病虽然不可控制,但是全校的整体情况是可以控制的。
谈到自己的感受时,柯中明说,就像被“甲流”“撞”了一下腰。
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梁万年近日在卫生部有关“甲流”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6月下旬至9月中旬,我国内地共报告了207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其中学校和学生活动相关的疫情报告有179起,占整个聚集性疫情的86.5%,我国聚集人群面临的“甲流”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钟南山院士等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今后我国防控“甲流”的重点将是高危人群——青少年儿童,以及高风险场所——学校。
为了加强新学期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教育部、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切实做好学校秋季开学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
开学伊始,北京市卫生部门就联合教育部门向全市所有学校发放防治甲型H1N1流感教学课件。9月10日,北京市还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接种了相关流感疫苗。广州市中小学校根据市政府的要求,都在开学第一天上了一堂预防流感、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课。北京联合大学在军训中,组织学员集体观看预防“甲流”健康讲座,特派校医院大夫到军训基地督促学生早晚两次服用中药饮剂,为每位军训学员发放体温计,早、午测体温登记,每天检查汇总。截至军训结束,近7000名新生无一人感染“甲流”。青岛市31中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生路小学在开学前十天就通过“校信通”的方式,用短信告知家长,要求外出探亲或观光的同学提前回家,并采取在家隔离7天的观察措施。
大流行病前凸显校园软肋
开学前一天,河南省洛阳市新会第三高级中学爆发“甲流”,80余人确诊;不久,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五中学和息县息州中学发生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让同处一省一地的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校长丁继章连续数日寝食难安,生怕自己学校出现“甲流”。丰集高中由于编制等原因一直没有自己的校医,防控工作只好落到了班主任头上。丁继章要求班主任做有心人,每天都要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并在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丁继章头痛的是,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人口来源复杂,流动性大,监控工作十分繁重。而许多家长只顾自己方便,罔顾学校和上级的有关规定,普遍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最放心,由于家长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回家隔离,因此,即使学生有了问题,家长也会忽略或瞒报,这为疫情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甲流’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都是由于‘无所谓’,结果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广州市体卫处副调研员陈兆荣说。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生路小学校长陈旭认为,学校防控主要有两方面的难点,一是家长防控意识不强。比如有的学生有了不适感觉或发烧了,家长怕耽误了孩子的功课就会隐瞒实情,继续让孩子上学;二是小学生自律性差,对勤洗手、不要到人群聚集地逗留等要求往往置若罔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第三小学校长韩国春近些日子一直为防控工作忙个不停。不过,财力上的捉襟见肘,也让他颇感无奈。他告诉记者,学校的消毒用品严重不足,连消毒水都不能用到每个角落,体温计等必备用品也少得可怜。“我们这样的中心小学尚且如此,村小的情况就更糟糕了,有的学校连一支体温计都没有,缺乏防控必要设施是村小面临的最大问题。”
江苏省铜山县教研室卫生教研员周红告诉记者,江苏省为防控传染疾病对因病缺课实行了网络直报制度,规定3人或以上同时出现如发热、出麻疹等问题可直接报告省卫生疾病控制中心,其目的就是预防如甲型H1N1流感一类的疫情大面积爆发。但该制度在推行中遭遇尴尬,如在村小出现了问题,基本不能实现直报,一是村小缺少必要的设施;二是缺乏专门的人员管理,无法申报。“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应按600∶1配备,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各地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都严重不足。由于缺编,不少校医和保健教师工作量严重超标,根本无法再开展健康教育等活动。”周红说。
广州市中小学保健所所长麦锦城指出:“目前广东全省共有2000多名专兼职校医,且集中在城区,仅广州市就有近500人,农村学校校医缺编严重。即使在广州市,在现有的1900多所中小学中,平均一所学校配备一名校医的标准也没有达到。”
一场防控“甲流”的保卫战,凸显出我国中小学校校医缺编、农村学校相关经费不足及健康教育缺失等问题。
校园如何防控大流行病?
在防控“甲流”的严峻形势面前,各级各类学校怎样才能安全度过呢?
麦锦城认为,防控“甲流”,人力的投入十分必要,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校医队伍,才能应对各种流行病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他说:“学校的卫生工作如传染病预防等最终还是要靠校医们组织落实,有人管和没有人管是完全不同的。以‘甲流’防控为例,有校医的学校工作做得就要好很多,也比较规范,政策措施也能够执行。相反,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没有专兼职校医,学校卫生工作薄弱,‘甲流’的防控形同虚设。”
北京市前不久传来消息,将在今年派出千余名医生走进中小学校园担任校医。“此举意味着北京市农村学校校医不足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甲流’的防控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所长潘永平说。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省市和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校医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将努力争取编制,扩大专职校医队伍,同时加大对现有专兼职校医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与卫生部门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吸引社区医生走进校园,指导和帮助学校做好公共卫生工作,为师生健康服务,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卫生的共赢局面。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做法,将成为今后加强校医队伍建设的方向。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应急办公室主任冯子键指出,学校预防“甲流”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卫生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卫生部门要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好各级各类学校的防控工作,教育部门也要配合卫生部门积极落实好各项具体工作。只有卫生、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家、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筑起防控“甲流”的有效防御体系,使“甲流”对学校这一高危和聚居人群的危害降到最低,赢得抗击“甲流”保卫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