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开始,9月10日属于教师,于是,每逢这天,我们梳理心绪,关注教师。25年过去,一代人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孩童成长为成人。今天,我们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们的“跌宕起伏”、心中的苦乐点滴,从“臭老九”到“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时代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二字逐渐地放大——
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首先努力解决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留学回国学生的工作问题,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密切结合,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刘鸿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了上海市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直到退休。谈到变化,刘老师深思片刻说,“我感触最深的是地位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师不少受到政治影响、遭到批判。随后,教师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岗位。”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场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对教师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决定了教师的地位虽然相比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出现了教师的身影,教师的实际地位并没有体现出“人民勤务员”应有的地位。到了文革时期,那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劫难,使中国教师的地位彻底与“臭老九”相符。“臭老九”也成为教师地位低下的明证。那个时代,成为中国教师永远的痛。
1985年,国家设立第一届“教师节”,鼓励弘扬尊师重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春蚕、蜡烛再度被人们记起,奉献、付出从此重新成为主流。从那时起,刘鸿钲感到自己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标志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此后,相继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今天,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年年扩招,教师越来越成为受人青睐的职业。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的工资待遇,经常性的大规模培训和业务交流,加上每年两个假期,这些都成为教师职业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记不清什么年代,哪位歌唱家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能记住的是听到这首歌的感动,这首歌清晰地唱出了当时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高高的位置和期待”。那个年代的教师,工资虽然很低,但是能买到快乐;住房虽然不是很宽敞,但是感觉很充实;教师节会发一些礼物,虽然只是些暖壶和毛巾被,但很满意。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多少人的心声啊!
刘冠镛,刘鸿钲老师的儿子,就在这个时期大学毕业,并“子承父业”地继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教师”这个称呼给他的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他一直忽略了工资涨幅较慢的事实,现在“小刘”老师也已退休,享受着高级教师退休待遇的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退休金,相比较那些还在希望加薪的年轻教师,刘老师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毕竟,他的职业生涯是被尊重的,毕竟,工资是在涨的。
教育部一项信息显示,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徘徊。据统计,从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间,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0.9倍。可以说,教师工资的增长,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中明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从一九八七年十月起,将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现行的工资标准提高10%。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提出:“当地教育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按照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两个平均工资”和“当地”是教师待遇的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非常清楚地界定了教师应有的待遇标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政府也要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