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常规录取尘埃落定,三本线上有8万考生落选,这是继去年10万线上考生落选本科后,第二年出现大批考生从批次线上落选。
有关专家称,宽划线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院方利益,也为部分低分考生提供就读本科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批次线内部分高分考生利益。
如何做到院校与考生真正的双赢,将是摆在招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一位资深的招生专家感叹:明年,三本如何划线,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难题。
我省教育管理部门一位长年研究招生考试的专家称,其实高招宽划线,最早源自2002年高职高专的“自主招生”。
当年,我省将最低录取批次线设定为240分,并将线上生源信息向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电大普通班和民办高校公开,由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这种方式让很多此前无法进入高校就读的考生带来了机会,但因高职院校认为有“降格”之嫌,最后,仍实行志愿填报录取方式,但低分数线做法一直延用至今。
去年,我省开始对三本宽划线,在一本、二本批次线与07年大致相当情形下,三本线理科陡滑56分、文科陡滑36分,批次线上多划进十万考生。
今年,一本、二本线比较去年下降10分左右,三本线则大致相当,线上多划进8万人。
省招办主任余学敏解释,“宽划线”的主要原因是三本院校多为独立学院,收费较高,其报考、录取率一直偏低,三本批次线内只有约25~30%的考生会选择就读。部分省内独立学院招生人员则认为,降低批次线“门槛”,既可以满足更多考生就读本科的愿望,也能使院校的生源得到更大保障。
最大受益者是高校
选取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为例,2007年至今,三年第一志愿投档线分析:
2007年(未实行宽划线):理工类中,除华中大武昌分校超过批次线22分外,其余5所学校均踩线录取,文史类2所踩线录,其余4所最高超出批次线10分。
2008年(开始宽划线):除湖大知行学院文理均为踩线录外,其余文理均超批次线,四所学校超批次线达到30分以上,华中大武昌分校和武大东湖分校超分基本高达80分左右。
2009年(继续宽划线):6校文理均超分录取,最高达79分,最低1分。
同时,从征集志愿院校数量比较,2007年首次征集志愿院校111所3268人,且经过了两次志愿征集;2008年,陡降至27所167人,且一次征集成功;今年40所院校,也是一次征集成功。
业内专家表示,“宽划线”增加了考生报考的难度和风险。今年,不少450~460分考生,因志愿填报失误而落选。甚至有高校招生负责人尖锐地表示,宽划线在一定程度上,是“拿钱换分数”,对批次线相对高分有些不公平。
宽划线“治标不治本”?
多位三本院校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招生计划是完成了,但他们开始担心就业的问题。
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三本院校生源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包括成立时间不长、收费较高、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检验等因素之外,最重要原因是,自身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面对高职院校“就业攻势”。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抱着他们长大”,而是让他们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管理部门通过宽划线式的政策保护,“以金钱换分数”,“以生源质量”作为代价,最终可能并不利于三本院校的发展。同时,我省实行的以分数论英雄的选拔体制,宽划线的原则其实也是有违公平之举。
多位高教专家也表示,现实而理性的做法是给三本院校招生“一段缓冲期”后,适当提高分数线,让三本院校在“压力”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