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交给老师,我们放心!”
湖北英山多举措保障留守学生离家不离爱
春节到了,湖北省英山县白石坳小学的10部亲情电话忙个不停,“爸爸妈妈马上就可以回家过年了。”刚和父母通完话的周标小脸兴奋得红扑扑的。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35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达10余万人,而这个数字背后,是1万多名远离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部分乡镇,留守学生比例高达48%。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让无数留守娃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现在英山县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为主体,以学校为主战场的留守学生教育模式,确保每一个留守学生都离家不离爱。”县教育局局长刘会理告诉记者。
清新古朴的教学楼,温馨雅致的宿舍楼,富有童趣、色彩明快的幼儿园大楼,环形塑胶跑道与人工草坪红绿相间,校园里绿树摇曳,芳草茵茵,如果不是校门口赫然在目的“留守儿童之家”、“全托留守学生教育试点学校”的牌匾,眼前的一切都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小学。“白石坳小学过去是一所村级完小,条件极差,孩子们吃不好,住不好,家长也不放心。”该校校长冯长青告诉记者。2005年以来,英山县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短短一年,学校就大变样了。一名原本打算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家长参观学校后,毫不犹豫地给孩子办了全托,“学校条件好,想得周到,比在外面上学强多了”。
据该县教育局副局长郑立武介绍,近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如今在英山县的广大农村,学校都是当地最气派的场所。
农村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为此,县教育局充分发挥轴心作用,向上争取政府重视,横向争取妇联、共青团、公安、民政、工商、乡村和社区的扶持配合;向下要求各学校齐心协力。目前,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2008年3月,在县妇联的号召下,70多名“爱心妈妈”走进白石坳小学,同那里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三年级学生袁洋给她的“新妈妈”曾晓玲写信说:“自从来到您家后,您就像亲妈妈一样,给我买衣服,给我辅导功课,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您对我太好了,我从现在起一定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让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温馨的家园,让教师成为留守学生贴心的亲人,这是英山县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三门河中学初一班主任陈晓琼老师,多年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抚养哥哥去世后留下的一双儿女,常常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暇顾及。但是她依然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教育留守学生的重任。现在,她成了班上近10个留守学生共同的“妈妈”。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陈老师,我们放心!”
金铺中学启动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将校委会的每一位成员分到班级蹲点,为每个学生建立留守档案和联系卡,教师累计结对帮扶留守学生880人次。长冲中学建起了《留守学生跟踪手册》,里面不仅有每个留守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生活以及健康状况,还有教师谈话记录、学生心理状况记录等。有了《跟踪手册》,无论是学生升级,还是教师轮换,接手教师很快就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开展教育。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英山县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倾诉信箱”,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开发了安全常识、卫生常识等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并开通了亲情电话、亲子信箱、视频聊天等沟通渠道,力争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与此同时,全县各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力求实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白石坳小学利用放学后和双休日,开展武术、排球、舞蹈、英语等特长项目的训练;孔坊乡小学开展了“争当室长、活动组长”的比拼活动,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家长们反映,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孩子的变化,他们打心眼儿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