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估分不准 谁之过 专家:估分行为本不科学
发布日期:2008-08-10 09:37:33 来源:楚天金报
自我省高招一本院校录取结束后,有关“院校估分不准,谁来承担责任”的咨询电话陆续打进本报编辑部。近日,三本录取结束,这类电话不断,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位家长愤愤地告诉记者,孩子高考考了625分,全省理科排名1710名。当时,省外一所名校告知,全省理科排名1000-3000名的考生可以报考,614分以上的考生有希望报考,还给了这名考生一份“优秀学生加分推荐表”。这些言语和举动让考生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该校,结果该校投档线达到637分,考生的第一志愿落榜。所幸,最后,这名考生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只是专业不能自己选择,要由院校调剂。
“如果我的孩子填报该校有风险,为何学校不告诉我们,还给了一份推荐表,这让我们全家都认为录取几率很大,结果成这样,学校招办人员说自己没有责任,那责任是不是要小孩一人承担?”
另外,由于今年,我省三本宽划批次线,报考人数突增,加之生源地助学贷款扩大至三本院校,使得部分院校投档线突增,和事先预估分数不符,这引起落榜考生和家长不满,甚至有家长咨询了律师相关问题。但是学校也解释:估分,本就是预估分数,谁也没说是最后的投档分数,所以风险只能自担。
湖北诤如铁律师事务所律师毛竹告诉记者,学校招生人员给出的预估分数线,有介绍和推广的意义在内,所以少数学校为了利益追求,会轻率宣传,不负责任。考生和家长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价值判断,不能一味依赖院校估分,毕竟每年院校估分不准造成考生落榜的事例不少。从法律来看,由于院校只是预估分数,即使与实际投档分数有误差,也不承担法律责任。
我省高招填报志愿专家张才生认为,院校估分行为本来就不科学,它的估分就是一种招生宣传,而不是为考生实在服务。因此,基于这样一种现状,考生和家长不能偷懒,不能“信虚不信实”,“虚”指的是院校估分,“实”是往年院校招生各种数据。正确做法是填报志愿前,广泛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往年各院校招生的各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