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观点交锋:高考平行志愿是形式大于内容?
发布日期:2008-02-21 09:34:48 来源:人民日报

    2月18日,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以往一些二志愿的落榜风险,但并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说,实行平行志愿以后,志愿是依据,分数是前提。其实在以往招生中就明确规定任何大学不得拒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实际上,一些学校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在第二
志愿上设置了很多门槛或级差,所以造成“高分考生落榜”现象。

    孙东东认为,推广平行志愿的做法似乎形式大于内容。当前有些省份早已实行平行志愿模式,如新疆、河南是不完全平行志愿,从第二、三志愿开始平行;而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前几年先后实行了完全平行志愿。以往的第二、第三志愿都视为并列第一志愿,但排列上仍然有先后,只是不允许设置级差。招生程序操作上难度加大,逐个检索最后也会是批量流程。

    他说,平行志愿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毕竟考试资源有限,建议考生更加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填报志愿时,要参照自己的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而填报的平行志愿,依然要有梯度。

    “高校招生可能出现‘扁平化’的现象。”北京市属重点高校招办某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出自己的忧虑。如果推行平行志愿,高校招生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各校的招生政策也将做较大的调整。不少高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将变得同质化,分数差将从目前的100分左右压缩为30分左右。另外,强调平行志愿,是否也会导致“唯分数论”抬头。平行志愿强化了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绝对地位,这种“分数优先”的导向作用可能不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

    得知教育部将在今年推广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大多数学生、家长和学校招生办负责人则表示赞同。

    专家人士认为,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其实质性意义在于,由于这种志愿填报方式是对于考生利益某种意义上的倾斜,而这种倾斜又是对于原有招录方式下权益失衡的必要纠偏,因而该种志愿填报方式有利于促进考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对等,促进了教育公平。

观点交锋:高考平行志愿是形式大于内容?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