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发布日期:2007-11-18 12:49: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在肯定人民教师高尚精神和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寄予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讲话情真意切,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教育界是巨大的鼓舞,必将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建设小康山西的实际出发,切实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增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感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决定国运兴衰,关乎社会和谐。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就难以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省委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建设新基地新山西,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省省情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一目标,对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市场运营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培养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培养熟悉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才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全省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山西才能实现转型、跨越、崛起。教育优先发展,是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认真抓好落实,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为建设新基地新山西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山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两基”历史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总体来看,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机遇和矛盾凸现并存,有利因素和客观困难交织。


    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省九次党代会对教育优先发展作出了部署,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FS:PAGE],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把掌握知识与学会做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全面提高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要努力完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进一步完善具有山西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要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扶持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措施,通过教学改革和校际互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为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新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培养人才。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确定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切实把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向太行、晋西北两区、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要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帮助各个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体系和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切实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上学难问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每个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四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新山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三、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事业要培养人才,自身首先要培养和吸纳大批人才。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弘扬“红烛”精神,崇尚“春蚕”境界,以高尚的师德树立起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建立教师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使广大教师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尊严、经济上有保障,能够安心、用心、顺心地投入工作,聚精会神钻研教学规律,孜孜不倦提高教学水平,做教人育才的行家里手。要着眼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过硬教学本领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FS:PAGE]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全社会都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教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关心、理解、支持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四、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抓教育、真情抓教育、善于抓教育,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重视不重视、善于不善于抓教育,是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长远眼光看待教育事业,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经济发展与其他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创优教育发展环境。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落实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需要”的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大的力度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这几年,我省教育投入有了大幅提高,省本级财政投入的增幅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8%和26%。要把这一好的势头保持下去,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特别要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各级领导干部对广大教师最困惑的事情要及时予以化解,对教师最高兴的事情在欣慰之余要做得更好,对教师最希望的事情要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去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帮助各级各类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团结、和谐、求知、奋进的校园氛围。各部门各方面都要尽职尽责,多出善举,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推动全省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