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高校人才交流尚存“逆差”
发布日期:2007-11-12 09:25:15 来源:汉网

    有来有往才叫“交流”,而在汉高校的国际交流普遍存在“逆差”,输出的学生多,输入的学生少。大学教育者称,在汉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程度有待提高。

  武大国际交流部部长卢江滨介绍,去年武大以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有600多人,而接受的国(境)外学生不算留学生,只有50余人。

  2005年起,武大开设了中西比较哲学、数理经济与金融、护理学、生物学基地等4个国际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但武大曾经设想的“开国际班,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并未实现,该班至今并未接收一名国际学生。

  武大教务部副部长赵菊珊说,国际交流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由于内地的高等教育整体上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内地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通俗地说,你能用英语讲的课,如生物、信息、金融、管理等,本身就是人家的强项,不需要到你这里学;而外国学生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文化、汉语等专业,恰恰是国际化程度最弱的,人家又学不了。”

  卢江滨认为,要想大量吸引国(境)外学生来汉学习,要么学生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要么高校能大量开全英文授课课程。前者需要进一步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后者对内地高校的师资提出极高要求,均非一日之功。

  “交流如果做不到双赢,就很难持续。”卢江滨说,这种不平衡学校已感到焦虑。去年暑假开始,武大已连续举办两届“珞珈国际夏令营”,武大聘请校园名师全英文授课,向外国大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营员们与中国大学生一起游,登黄鹤楼,学武术……在玩中感受中国、体验中国大学生生活。武大希望把这个夏令营办成品牌活动,期待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汉。

高校人才交流尚存“逆差”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