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打零工挣零花钱,在国外孩子看来再正常不过。近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武汉的中小学生也加入了自主挣取零花钱的行列,只不过他们挣钱的资本是学习成绩。
成绩优异 可月入千元
小耿是武昌一所改制初中初二学生,成绩优异。她的父母自办了一家通讯公司,月收入可观。
小耿的零花钱是弹性制的:每月保底零花钱为100元,其余的则要靠自己去挣。父母给她列出了清单:月考班级第一名奖200元,学科第一名奖100元。而就在上学期末,小耿一举拿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全班第一名,总分居年级第二,父母一高兴多奖了她300元,那个月,她一下子就“挣”了1000元的零花钱。
奖金落差引来抱怨
在小耿班上,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每月都能挣得数量不等的零花钱,但对比小耿而言,一些同学如此抱怨:“我们就算考得再好,也挣不到她的一半多。”“2班的一位同学有次考了年级第一名,他爸妈也只奖了他100元,要是这么比,还是有点让人泄气的。”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
如此奖励 弊大于利
记者了解到,以成绩作为发放零花钱的资本,在一些家长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东亭学校一名孙姓家长表示,她曾用买礼物、做美食的方法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效果都不及直接奖零花钱好,“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工作,奖金高,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卖力”。
对于做家务能否得到零花钱的问题,家长们普遍表示,家务事的含金量肯定不敌学习成绩。
对此,武昌区中小学专家组的一名特级教师表示,该奖励手法有可行性,但实施不当会导致更大的弊端,一是奖金过高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以不良暗示;二是次数多了,会让孩子把钱看成学习的动力。